極越代表的乘用車,原本可以幫百度打響自動駕駛的招牌。
作者?/?智子
編輯?/?陳鋒
這幾天,全網近一半的熱搜都給了極越。作為新勢力,極越的知名度不如老牌車企,有流量是好事,但很遺憾,這些熱搜都不是好消息。
12月12日上午,上百名極越員工把極越CEO夏一平堵在了辦公室門口,他們情緒激動地向夏一平討要薪水和社保,其中還有人要求夏一平“把你的存款拿出來給我們交社?!?。有在場的員工直播了上述過程,把極越送上了熱搜,此時大家都知道極越已經沒錢了。聯想到前不久剛經歷高層動蕩、停產風波的哪吒汽車,很多人都認為下一個倒下的新勢力就是極越。
此后,有人從極越的兩個股東,百度和吉利的角度分析,指出了導致極越走到這步田地的原因。智車趨勢認為,除了分析其中的原因外,這件事對百度的影響也值得關注。
百度在自動駕駛領域布局了十余年,每年投資百億左右,擁有業內領先的技術水平,但一直沒有打響招牌。百度原本的計劃是Robotaxi(L4)和乘用車(L2)齊頭并進。但目前蘿卜快跑還未盈利,極越也暴雷了,百度需要做出選擇了。
一、從熱戀到分手,百度為什么和極越“分手”?
百度曾經對“造車”寄予厚望。
2021年1月,百度官宣和吉利合作“造車”,百度是中國互聯網大廠中,第一個躬身入局的巨頭,甚至比小米官宣造車的時間還要早兩個月。
當時,坐在臺下聽李彥宏官宣造車消息的人中,有威馬創始人沈暉。百度之前一直支持威馬,后者是百度官宣造車前,押注的唯一一個造車新勢力。百度一共參與了威馬的三次融資,是威馬的第一大外部股東,彼時坊間還傳聞百度將控股威馬。
除了資金,百度還給威馬提供了Apollo(百度的自動駕駛、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威馬W6是當時市場上唯一一款搭載Apollo的乘用車。
對百度來說,投資威馬和極越屬于典型的CVC(企業風險投資)邏輯。相比于普通的風險投資,CVC投資者不僅會為企業提供資金,還會在業務資源上提供支持。基于此,CVC投資者的目標也不是單純的財務回報,還有業務上的需求。
以極越為例,百度作為公司的發起股東之一,為極越提供了人工智能、Apollo、小度車載、百度地圖等一系列技術。如果極越發展順利,那百度一方面可以通過合作費、估值上漲獲得財務回報,另一方面可以借助極越的表現,在市場中樹立一個標桿案例,就像問界一樣。
百度很早就把自動駕駛定義為公司未來的發展重點,每年的投入都在百億元左右。2013年,百度開始布局自動駕駛,2017年3月,百度整合相關業務成立了智能駕駛事業群組(IDG)。同年,百度在上海車展上發布了“Apollo計劃”,并開放了自動駕駛平臺Apollo。百度對自動駕駛業務一直都是不惜重金,每年的投入都在百億元左右。
百度的投入換來了業內一流的技術實力。國際知名調研機構Guidehouse Insights2023年的報告顯示,百度未來全球第三,而且這是百度連續三年上榜。
在商業化上,百度為自動駕駛業務布局了Robotaxi和乘用車兩個方向。目前成績較好的是Robotaxi業務,該業務的承載體是蘿卜快跑,其優勢是目前擁有2000輛的規模,是國內的領軍者。百度方面表示預計在2025年實現全面盈利。
乘用車業務則處于“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局面。在技術上,百度為乘用車和Robotaxi采取了不同的路線,前者使用了基于純視覺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后者則使用了包括激光雷達在內的多傳感器融合方案。
威馬和極越都是百度在乘用車領域選擇的合作對象,此外還有嵐圖。這三個品牌的銷量都不高,無法幫助百度打開局面。2022年,威馬汽車的總銷量為2.9萬輛,當時表現好的新勢力,年銷量都在十萬輛左右。再來看極越,2024 年1~11月,極越的總銷量超過1.4萬輛,而蔚小理的單月銷量都超過了2萬輛。
隨著嵐圖選擇和華為合作,威馬、極越暴雷,該業務的前景變得更加暗淡,百度選擇和極越 “分手”是自然而然的。
二、市場、技術,百度全都要
和互聯網行業一樣,自動駕駛行業發源于美國,最早做自動駕駛的是谷歌,百度是國內最早一批跟進的企業。
在技術上,自動駕駛分為五個等級。L1-L3級都是輔助駕駛,系統可以在高速、城區道路自主行駛,但還無法做到像人一樣駕駛汽車,常常需要人類接管。L4級是高度自動化,駕駛者只需在高速公路或市區等特定區域進行干預,L5級則是全自動化,人類完全成為乘客。其中,L4及以上一直是皇冠上的明珠,百度定的目標就是實現L4,其研發資源、資金都投在了這個方向上。
從終局的角度來看,百度的選擇是正確的。但是,實現L4的過程非常漫長,而且技術難度非常高,包括百度、谷歌在內的所有公司都低估了它的難度。這帶來了兩個問題,其一是,市場信心大打折扣,投資者熱情降低;其二是,商業化進展困難,前段時間剛上市的小馬智行和文遠知行目前都沒盈利。
更重要的一點是,行業領軍者Cruise,去年的收入只有2500萬美元(約1.8億人民幣),這意味著即便蘿卜快跑盈利,也沒法在業績上給百度帶來增量。作為對比,百度去年的總收入為1346億元,和蘿卜快跑有相同任務的愛奇藝,同期的收入已達到319億。由此可見,百度在L4方向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其實,百度長期身居行業一線,自然深知這一點。為此對沖風險,百度還布局了L2,這就是投資威馬、和吉利聯手推出極越的背景。
具體來說,百度將自己在智能座艙和自動駕駛、地圖等方面的技術,組合成Apollo,這樣百度就搖身一變成了車企的供應商。
百度同時布局L4 和L2的原因除了對沖風險,還有對市場的考量。2024年1-6月新能源乘用車L2級及以上的輔助駕駛功能裝車率達到66.4%,L2占比小幅提高,當前市場仍以高價車型裝載為主,同時智能駕駛市場正處在加速滲透的窗口期,新車的裝車率已經有了明顯的提高。這兩組數據說明,在現階段的,L2+的需求更大一些。
對比來看,小馬智行在技術上只做L4,場景上覆蓋了Robotaxi和貨運卡車;文遠知行也只做L4,場景上則覆蓋了無人駕駛出租車、機器人。
眾所周知,自動駕駛行業一直對是否應該使用激光雷達有爭議,為此行業分成了支持和不支持兩派,一派以特斯拉為代表,他們不看好激光雷達,通過純視覺路線實現自動駕駛;另一派集合了大多數車企,如蔚小理、華為,他們都在使用激光雷達。前面提到,百度在L4和L2上使用了不同的技術路線。鑒于目前還無法確定到底哪個技術路線是在正確的,百度基于技術、成本(激光雷達成本高),所以選擇在乘用車領域適用純視覺路線。
三、極越暴雷后,百度還能怎么辦?
汽車行業目前的發展趨勢可以總結為新四化,即智能化、電動化、網聯化和共享化,所有車企都在向其中兩個方向轉型,那就是電動化和智能化。這給供應鏈提供了新的機會,尤其是科技大廠,他們本身在智能化方面就有技術和用戶優勢,具備切入汽車供應鏈的能力。
但是,所有科技大廠都要面臨一個問題,那便是以什么樣身份進入供應鏈。目前來看有四種方式:第一種是零部件模式,為主機廠提供各種標準化零部件,如電機、激光雷達;第二種是解決方案模式,如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第三種是第一種和第二種結合,第四種華為的智選車模式。華為不僅參與產品造型設計、內飾設計,還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并負責車型營銷和終端銷售。在智選車模式中,華為在技術、渠道和品牌上都對合作企業有深度加持,典型的例子是問界,得益于華為的加持,問界成為了造車新勢力中的頭部。
對百度來說,選擇哪種模式,要看他的目標是什么。如果他只是想要財務回報,那前三種模式更合適,如果想給自動駕駛業務鋪路,那這四種模式都可以。極越曾經無限接近于“智選車”模式,百度不僅給技術,在其剛成立時,百度的股份高于吉利,李彥宏也經常給極越站臺。
但是,目前極越前途難料,百度在自動駕駛業務走到了十字路口。
百度可以選擇放棄極越,重新做回單純的供應商。百度也可以選擇繼續支持極越,或者綁定其他主機廠,在乘用車領域打開局面。從目前的形勢來看,百度選擇第一種模式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首先,如果繼續支持極越,就需要繼續投資,此前曾有傳言,百度不想再繼續投資極越的一個原因就是資金缺口太大。而極越暴雷后,百度和吉利還為極越的員工提供了N+1賠償。
其次,第一種模式更適合百度。極越暴雷后,市場上有觀點認為,如果李彥宏能親自管理極越,就像雷軍親自掛帥小米汽車,這樣極越就不會走到今天這步田地。表面上看,極越的暴雷和管理者有直接關系,但是,從百度的情況來看,李彥宏并不適合親自掛帥。
百度“造車”和小米造車的前提是不同的,對小米來說,汽車是人車家生態的一環,小米在造車之前,已經布局了IOT業務,并且把該業務做成了主要收入來源,此時,汽車是人車家生態的最后一環,不容有失。另外,汽車行業競爭激烈,有雷軍帶隊,成功率更大一些。
和小米相比,百度是一個純粹的互聯網公司,李彥宏并不適合親自造車。
首先,百度的商業模式一直都是做賣水人。在搜索上,百度把水賣給商家,在汽車上,百度更適合把解決方案賣給主機廠。其次,前面提到,百度自動駕駛業務當前最缺的是標桿案例,無論是找代理人還是親自下場,都可以做到這一點,何況還有愛奇藝在前。因此,李彥宏親自帶隊做汽車并不是最好的選擇。
鑒于自動駕駛具有巨大價值,完全可以再造一個百度,百度在這方面也投入了巨大精力,所以即便極越暴雷,百度也不會放棄在這方面的投入。
現在的問題是,百度需要一個類似問界那樣的標桿案例,讓主機廠看到百度的能力以及與百度合作的好處,這樣才能打開死結。從2023年開始,無論是主機廠還是供應商,都在瘋狂卷智駕,當時百度的聲量幾乎等于0,如果百度再不及時證明自己,就更難打開局面了。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