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在平江縣天岳街道大西村,志愿者在轉移群眾(無人機照片)供圖/新華社
近日,湖南多地普降暴雨,平江縣遭遇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大汛情,老城區接近三分之一被淹,新城區接近一半被淹。1日晚,平江縣啟動防汛Ⅰ級應急響應,多支救援力量連夜馳援平江開展搶險救援。
平江縣對存在風險住戶進行安全轉移
在7月1日前,平江縣已開始對存在風險的住戶進行安全轉移。
瀟瀟(化名)拍攝了店內工作人員蹚著淹到胸口的積水撤離的視頻,在網上引發關注。在平江縣康樂村新村路開家紡店的瀟瀟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1日11點多,店門口的水位開始上漲,他們見狀就開始將店里的貨物搬到高處,以免被水淹沒。“但我們沒想到水位上漲這么快,大概一個小時,水就從腳踝漫到了胸口。當天下午3點,我們五個人就趕緊從店里撤離了。”
瀟瀟身高1.64米,撤離時路上的積水淹到了她的胸口,出于安全考慮,她和同事們就手拉手一起走。經過排水,2日下午,附近的積水基本都退了。“我有兩家店鋪,總共面積500多平方米,其中一家店去年剛裝修,因為被水淹了,損失比較大。幸運的是我家沒有被淹。”
1日,同樣在康樂村,一名7個月大的嬰兒被困在居民樓內,消防救援人員迅速跳入齊胸的積水中展開營救。順利將嬰兒送上橡皮艇后,消防員又折返屋內將屋內的孩子媽媽也安全救出。
2日,平江縣臨江小區一家五口因洪水被困,6歲男童發燒到39.5℃,家人焦慮萬分。消防員接報后火速劃船前往救援,男童得以就近送醫。
多支救援力量連夜馳援
7月1日晚,平江縣防汛抗旱指揮部發布告全縣父老鄉親書稱,6月18日8時至7月1日20時,平江站降雨量762.4毫米,該縣遭遇自有氣象記錄以來持續時間最長、強度最大、雨量最多的一次汛情,縣防指已于7月1日21時30分啟動防汛Ⅰ級應急響應,省、市派出的支援隊伍已經來到平江或在來平的路上。
根據初步統計,平江全縣共有34萬人受災,1日晚,部分區域出現了電力、通訊中斷的情況。
平江縣防汛抗旱指揮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全縣出動166支專業救援隊伍、抗洪搶險人數15539人次、大型救援設備1695臺(套),全力處置堤防險情,轉移受淹區域的群眾,逐步做好受災群眾安置工作。此外,7月1日晚,湖南省消防救援總隊全勤指揮部“一部六組”連夜出動,并調派總隊訓練與保障支隊、株洲支隊、湘潭支隊、衡陽支隊共321人,攜帶沖鋒舟、橡皮艇、排澇車、砂石打包機等裝備趕赴現場進行增援。同時,一些民間救援力量也連夜馳援平江。
據央視新聞報道,自6月18日以來,平江縣降雨量為當地自196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同期最高值。截至1日19時許,全縣共計190座水庫溢洪。在過去的48小時內,汨羅江平江站水位漲幅高達9.5米。平江縣城兩段堤防共計7000米出現洪水漫溢,短時強降雨后縣城內澇,局地積水深達3米。平江多個鄉鎮受淹比較嚴重,多地出現山體滑坡、道路中斷、房屋垮塌、洪水漫溢等災情。
指揮部倡議公眾捐款捐物
昨日下午,平江縣防汛抗旱指揮部發布《關于接受社會捐贈的公告》,縣防汛抗旱指揮部倡議全縣廣大干部、職工,各中小企業,工商個體戶,在外鄉友和社會各界愛心組織、愛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踴躍捐款捐物,重建最美家園。除了資金外,需要的重點物資包括礦泉水、面包、方便面、八寶粥、米、油、蠟燭、消殺用品等。
平江縣紅十字會工作人員李國兵告訴北青報記者,此次所有捐贈的款物,由平江縣紅十字會、平江縣民政局統一接收,全部用于平江縣受災群眾恢復家園,所有捐贈款物接收使用情況將及時向社會公布。
李國兵介紹,平江縣由于持續降雨多地被淹,受災較重,主要受影響的是地下車庫及地表一層的建筑,有部分道路、橋梁和房屋受損。2日開始,雨基本停了,水位也逐漸下降,目前地表上的積水基本退了,通往平江的主干道是暢通的,電力和通訊也在恢復中。
連線
平江縣浯口鎮持續開展緊急安全轉移工作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1日,有網友在網上留言稱,平江縣浯口老街有居民被困,已經斷水斷電,急需救援。此外,還有網友因聯系不上家人發出求助。
2日,浯口鎮政府一名相關工作負責人告訴北青報記者,平江縣這一輪降雨已經持續了近兩周,在防汛應急響應還是四級、三級的時候,鎮里就已經對存在安全隱患區域的居民進行安全轉移。到6月30日,當地天氣短暫放晴,一些原本已經安全轉移的群眾又回到了家中。該負責人表示,根據汛情變動情況,他們已組織應急救援力量,優先轉移危險地域的居民群眾。“這些居民要么就近投親靠友,要么轉到我們安排的四個集中安置點,包括兩個學校、一所衛生院以及我們政府機關,在這里有醫生、熱飯和熱水,生活保障沒問題。但因通訊中斷,家屬沒聯系上(家人),可能不知道。”
該負責人告訴北青報記者,鎮政府準備了發電機和兩臺衛星電話,他自己還有對講機。“目前我們轄區26個村還有部分村莊聯系不上,但我們每個村都有一名鎮上的干部,同時我們也重新派出干部到各村摸排情況。”
該負責人介紹,浯口鎮因為地理位置特殊,面臨的是持續性的防汛壓力。“這幾天,在前期應轉盡轉的基礎上,我們還在持續地開展緊急安全轉移工作,有的人剛轉移出來房子就倒了。我們鎮上和各個村的干部全員在崗,基本上是24小時在崗,但我們也會注意有關干部的勞逸結合,累了就在桌上趴一下。”
本組文/本報記者戴幼卿實習生宗佳琪
統籌/蔣朔
社會,正能量,救助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