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新藥離“DeepSeek時刻”有多遠 從跟隨到首創的轉變

中國AI企業DeepSeek通過開源大模型挑戰OpenAI的主導地位,這一事件被稱為“AI的斯普特尼克時刻”。類似的變革也在生物醫藥領域悄然發生。

半年前,康方生物的依沃西單抗在頭對頭試驗中擊敗了全球“藥王”Keytruda(帕博利珠單抗),動搖了PD-1藥物主導的抗癌范式。默克公司因此緊急引進同類技術路線的藥物以保持競爭力。恒瑞醫藥的SHR-A1811(第三代HER2 ADC)藥物臨床數據對標國際一線產品,信達生物的GLP-1R/GCGR雙靶點激動劑減重療效接近諾和諾德的產品。此外,必貝特醫藥的BEBT-908(全球首款PI3K/HDAC雙靶點抑制劑)和美雅珂生物的MRG003(首個國產EGFR ADC,獲FDA三項認證)等藥物也展示了我國創新藥從“跟隨模仿”向“全球首創”的轉變。過去兩年,中國生物技術交易占全球比例從12%躍升至30%,跨國藥企如阿斯利康、GSK、諾華等紛紛通過并購或授權與中國創新力量深度合作,全球創新藥的價值鏈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重構。

這些突破是否意味著中國創新藥的“DeepSeek時刻”已經到來?答案或許介于“已見曙光”與“仍需長跑”之間。盡管局部突破顯著,但中國創新藥距離真正的“DeepSeek時刻”仍面臨諸多障礙。

代際差距和技術依附是中國創新藥面臨的首要問題。美國創新藥產業已形成“原始創新—資本孵化—高藥價回報”的閉環生態,而我國仍以漸進式改良為主,多數授權交易聚焦“生物改良藥”,優化已知靶點而非全新靶點或機制突破。研究機構DealForma指出,中國整體創新藥水平仍落后美國10年以上,僅有不足5%的產品具備全球競爭力。

? 版權聲明
評論 搶沙發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