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善財經
最近這段時間,洋河股份的股價著實有點萎靡。
截止到12月12日收盤,為86.95元/股。不僅與瀘州老窖、山西汾酒們拉開了巨大的差距。
而且還遠低于現任“掌舵者”張聯東在2021年2月上任時的表現。彼時,洋河的股價尚且為187.92元/股。
也就是說,自張聯東出任洋河股份董事長以來,公司市值已累計跌沒了超千億元。
原因是啥呢?有白酒板塊承壓的宏觀原因,也有現在洋河業績表現“變臉”的問題。
去年第四季度,洋河出現了上市以來的首次季度虧損。然后是今年第三季度,洋河營收46.41億元,又同比下降44.82%;凈利潤約6.3億元,同比下降73%,直接連累了前三季度的整體表現……
對此,或許是為了提振投資者信心,最近張聯東在洋河股份全球經銷商大會現場宣布,公司將實施“12355發展綱要”,提出旗下海之藍、天之藍、夢之藍、手工班和雙溝五大產品營收均要突破百億元!
老實說,這個目標提得是挺讓人心潮澎湃的。但是,卻又經不起細推敲:
一是有媒體發現,張聯東并未就上述目標給出明確期限,那這就多少有點“畫餅”的意味了;
二是去年,洋河就沒有完成張聯東提出的,18.5%的內部增長目標,也沒有完成15%的既定增長目標。
前車之鑒在此,后車之師怎能不心存懷疑呢?
主動降速的洋河,還記得白酒探花夢嗎?
對于現在業績表現的“變臉”,洋河方面的解釋是,“公司主動收縮供給量、控制市場庫存,并非經營狀況的實質性惡化……”。
乍一聽好像有點道理。畢竟近年來,受白酒庫存堰塞湖影響,疊加經濟下行周期、消費市場疲軟等因素,如今白酒全行業也確實面臨著品牌價格倒掛,終端動銷不暢的周期性陣痛。
但有意思的來了,在當前市值超千億的六家酒企中,只有洋河出現了三季報業績大幅下跌的情況。而瀘州老窖、山西汾酒們的業績表現卻依然非常亮眼,前三季度的營收增速,還分別達到了10.76%和17.25%。
另外更重要的是,雖然三季報透露的信息有限,但從觀察到的數據來看,洋河在實際投入上,好像并沒有要主動降速的意思。
最直接的就是銷售費用,天眼查APP顯示:前三季度,洋河的銷售費用是39億元,是同比增長了9.5%的。而且Q3單季銷售費用率還大幅攀升至了27.75%,對比頭部的同行們,最高的古井貢不過23.01%,但是人家業績增長了19.53%,至于前四名茅五瀘汾就更優秀了,都只有10%出頭,茅臺是例外只有4.16%........
這樣的“口嫌體正直”反差,不免讓人生出一種,“此前洋河股份更像是下了大功夫,去追求女神,結果被發了好人卡。感覺很沒面子,所以只好說我不喜歡她來掩飾尷尬”的既視感……
那么市場“女神”為什么不喜歡洋河,或者說洋河業績下滑的原因是什么呢?
從表面看,自然就是品牌和產品的營銷費用轉化率低,投入與回報不成正比等。但實際上,我認為洋河的業績“變臉”,更像是渠道經銷商體系的問題。
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洋河股份經銷商數量為8833家,總營收228.8億元,平均每家經銷商貢獻收入259.03萬元。
同期,貴州茅臺、五糧液、山西汾酒、瀘州老窖的經銷商為2203家、3480家、4196家、1861家,對應的營收834.5億元、506.5億元、227.5億元和169億元,平均每家經銷商貢獻收入顯而易見地要遠超洋河。
這說明什么?說明洋河的經銷商單位體量偏小。
相對應的,洋河經銷商的抗風險能力就越差,能帶給洋河品牌業績的“蓄水”緩沖能力就越差。
這其實不難理解。在當前白酒庫存堰塞湖、消費不振的宏觀背景下,憑什么很多品牌名酒還能增長不停?拼的恐怕還是經銷商的消化能力。
作為連通酒廠和消費者之間的橋梁,品牌經銷商如果有強大的資金實力和人脈資源,那么在觸達高階的消費者層面,誰的人脈更廣、實力更強,誰家的品牌就更有優勢,也就能賣出許多的酒。
但是對于小經銷商體系來說,一是沒有辦法承擔許多的銷售任務,畢竟需要真金白銀的進貨,銷貨也是要周期的,弄不好資金斷裂身家性命都要賠到里面;
二是消費者觸達層面,小經銷商沒有那么多資源來推動品牌建設,也沒有辦法加速推動洋河品牌在高端受眾群體中的地位上行……
就像今年上半年,洋河的省外營收增速為7.5%,但省內卻只有1.42%,被視為了拖累的關鍵。
可與此同時,以江蘇省內市場為主的今世緣,卻實現了超20%的營收增速。
對此,有媒體認為:今世緣爆發的關鍵在于切中了宴席市場。但老實說,連帶著洋河省內市場的規模,僅一個宴席場景是很難撐起兩者這么大的增長體量的。
所以,最后可能還是要看經銷商的消化能力。
半年報數據顯示,洋河2942家經銷商,貢獻了96億的營收;今世緣534家經銷商,合計貢獻了67億的營收。
很明顯,今世緣爭取到了許多更有實力的經銷商,那么品牌業績自然也就更有保障了……
但反過來講,現在弱小的經銷商似乎已經沒有辦法為洋河打天下了。
不過所幸的是,洋河管理層已經認識到了這一問題。比如在此前洋河的股東大會上,張聯東就曾坦言,洋河股份存在經銷商體系小而多、老而弱的問題,不調整是不行的。公司對渠道深耕也不夠,要重塑渠道,對終端店的分類、分級管理嚴重不到位等等。
既然如此,那么接下來的投資重點,就要看洋河能不能做好經銷商體系改革了……
五個百億目標,難度幾何?
再來看此次張聯東喊出的五個百億目標,洋河到底能不能實現?
首先是“海天夢”系列,其中的“海之藍”已經是百億單品了。并且橫向對比來看,現在海之藍還是所有的百億級單品中唯一一個百元價格帶的產品,未來也確實很有希望成長為200億超級大單品。
至于在300元-600元這個價格區間的夢之藍,此前M6+的營收規模已經到了80億元左右,算是洋河產品線中下一個最有希望晉級百億俱樂部的單品。
最后是身處300元價格帶的天之藍,盡管洋河很少公布過詳細數據,但大概率離百億目標還有著很大的差距要追趕。
畢竟,從2023年財報來看,包括夢之藍(手工班、M9、M6+、水晶夢)、蘇酒、天之藍、海之藍等產品在內的中高檔酒板塊,總營收才僅為285.39億元。
在剔除掉180億的夢6+和海之藍后,天之藍又能瓜分到多少營收規模呢?
要知道,這個價位的白酒,算是當前市場競爭最激烈的了。上有五糧液們全價位產品布局的下壓,同時還要面臨舍得、酒鬼等一大批中高端名酒的沖擊,天之藍幾乎很難在此時搶跑百億規模……
然后來看離百億目標尚遠的“雙溝”和“手工班”,現在雙溝的處境和天之藍有點像,所處的中低端價位偏向于口糧酒市場,消費者需求基數大,但競爭者也多不勝數。甚至現在還要面臨高端品牌下沉的挑戰,比如山西汾酒的玻汾、五糧液(尖莊、五糧醇)、瀘州老窖的黑蓋等等。
這使得“雙溝”的百億目標,從短時間內看,“畫餅”的意義似乎要遠大于實際……
接著是手工班所在的千元價格帶高端市場,這個就更難了。
時至今日,現在過百億營收的高端單品就只有飛天茅臺、五糧液第八代普五和瀘州老窖國窖1573等。無一不是產品能打,且品牌文化底蘊深厚的老牌明星。
但在這方面,手工班就差點意思了。
主要在于缺“故事”,也就是文化底蘊。雖然現在洋河為手工班賦予了“年份酒”的概念,即“手工班十年”,是由85%的10年基酒,加上15%的15年基酒調配而成……
高端化的核心邏輯是:酒越老越香,也越有價值。
這個思路不能說錯,但問題就是,“年份酒”概念缺乏品牌差異化壁壘,理論上任何一個酒企都可以推出品牌老酒,那這就不具備高端化白酒的第一要義——稀缺性、獨特性。
結果就有可能像舍得一樣,喊了那么多年的老酒戰略,但品牌卻遲遲沒有站穩高端化的腳步……
另外,即便年份酒真的可以征服消費者,但手工班也需要時間來在消費者中擴散,需要實力經銷商和酒企的密切配合去搶占茅五瀘們的高端市場,可現在洋河的經銷商體系又能否撐得住呢?
困境中的洋河,是黃金坑,還是無底洞?
當下萎靡的洋河,被低估了嗎?
我們從估值的角度看,截止到12月11日收盤,洋河的TTM市盈率為15.41倍,靜態市盈率12.91倍,總市值1293.13億,凈資產收益率15.26%,股息率5.43%。前三季度營收275.16億,凈利潤85.79億,依然是妥妥的現金奶牛。
但就全行業看,白酒行業TTM市盈率20.77倍,股息率3.59%。其估值低于行業整體估值水平。
市場先生不是傻子,在千億市值以上的酒企中,只有洋河出現了大幅度下滑,且在行業的下行周期里面,嚴重掉隊的洋河在未來能否重拾增長也是個未知數。
回溯過去五年的業績,歸母凈利潤年化增長率只有4.31%,營收年化增長率也只有6.52%,對比優秀甚至妖孽的同行們動輒15%朝上的業績增速……拿這個成績單回家肯定要男女雙打了。
所以15倍的洋河,能否為投資者們帶來高額的回報?在筆者看來,還需要謹慎對待,無論是從倉位還是估值上面,都應該給出相應的折扣。
對企業估值就是估算其未來所能產生的自由現金流折現。白酒行業是天生的好行業,名優酒廠無須大量的資本投入就能保持較快的增長。
所以筆者的思路是可以將凈利潤看做是每年的自由現金流。可是,如今這個情況,未來的利潤預測是個難題,還得看年報出來后具體的情況。
因此,我們現在可以換個思路,假設洋河能維持現有利潤,現在有一個私有化的機會,那一個貨幣資金214.04億元,交易性金融資產57.53億元,其他非流動金融資產52.28億元,長期股權投資12.37億元,且有70余萬噸存貨,每年能夠提供86億現金流的企業。而且注意,這是一家已經完成全國化,有一定品牌力的優秀企業,你愿意花1300億全部買下來嗎?
不過,無論資本投資者們如何選擇,就業務層面來看,現在洋河已經意識到了自身的種種問題,并嘗試做出了應對之法。那么剩下的,無非就是等待洋河走出了至暗時刻。
所以我們不妨再給洋河多一點時間,看藍色經典能否再刮起一場新的風暴……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