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觀快評:“快把四月調成單休了”,應讀懂熱搜背后的民意

“調休快把四月調成單休了”“下下周依舊是上6天班”……清明節假期剛過,勞動節假期調休的話題又頻繁登上熱搜。據《北京日報》4月12日報道,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通知精神,2024年勞動節放假安排為:5月1日(星期三)至5月5日(星期日)放假調休,共5天。4月28日(星期日)、5月11日(星期六)上班。通知一出,便引起人們熱議。

調休的本意是好的,是希望人們能夠好好休息、有充分的時間旅游,從而刺激消費、拉動經濟。然而,當調休制度“走偏”“變味”時,許多人便感到不滿,紛紛表示,“哪怕只休息一天,也不愿意連續工作數天”。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抱怨”的聲音呢?一來,通過調休“拆東補西”拼湊出的假期,常常讓人們在假期前后的兩個周末,連續上六七天的班,這不僅打亂了工作生活節奏,連續工作也會帶來生理、心理雙重疲憊,更是大大抵消了長假給人帶來的幸福感。二來,人們集中在小長假旅行,容易引發集中出游堵車、人擠人等現實問題,出行體驗會大幅度下降。

更何況,東拼西湊的假期,并沒有讓實際放假天數增加。目前,我國法定年節假日標準仍為11天,這也就是說,調休多出來的假期其實是借的,總歸是要還的。而且,“借來的假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于無形中勸退一部分人出行消費,這對于擴內需、促消費政策,未必能起到積極作用。

實際上,休假制度頻頻引起爭議,不只是因為假期少,雙休、法定節假日帶薪休假未能有效落實,也是一部分原因。原本,按照法定的放假天數,每周周末再加上春節、國慶等節日,假期并不算少,在全球范圍內屬于中等水平,然而,部分職工享受不到完整假期的現象也一直存在。眼下,如何保障職工的休假權益,才是問題關鍵。

每每遇到節假日調休,相關熱搜都會準時出現,有關部門理應讀懂熱搜背后的民意。如果大多數人都認為,靠調休“拼湊”出來的長假更令人疲憊,那就應該適時調整。

只不過,無論是否調休,都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在此情況下,就更應該探索更靈活、更彈性的做法。比如,是否能夠照顧員工需求,愿意調休的選擇調休,不愿意調休的,則按正常假期休息。歸根結底,將休假權利交還給員工,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調休的后顧之憂。

調整休假制度并非一蹴而就,但在每一次熱切討論中,公眾的期待則會越來越得到重視。只有讓每位勞動者在辛勤工作之余,享受到應有的休息與快樂,我們的社會才能更加和諧、穩定、繁榮。(正觀評論員 任思凝)

(黃河評論信箱:zghhpl@163。com)

版權聲明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樂、視頻等)版權歸正觀傳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經正觀傳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鏡像。如需轉載本文,請后臺聯系取得授權,并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同時注明來源正觀新聞及原作者,并不得將本文提供給任何第三方。

正觀傳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的權利

國內,民生,交通出行
? 版權聲明
評論 搶沙發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