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報訊(記者 岳品瑜 董晗萱)優化支付服務工作如火如荼地開展中。4月17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又有蘇州、甘肅、云南、吉林等地政府陸續頒布了《進一步優化支付服務提升支付便利性實施方案》,為便利外籍人士來華支付與老年人的支付場景保駕護航。
就在4月17日,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優化支付服務提升支付便利性的實施方案》。同日,《蘇州市關于進一步優化支付服務提升支付便利性的工作方案》正式印發,力求促進移動支付、銀行卡、現金、數字人民幣等多種支付方式并行發展,滿足老年人、外籍來華人員等群體的多樣化支付服務需求,全面提升支付服務的包容性和普惠化水平。
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除上述地區外,目前還有北京市、成都市、海南省等地推出優化支付服務方案,更有多個“支付示范區”計劃建設。同時,人民銀行已在北京、廣州、深圳、浙江、江蘇先后召開了優化支付服務推進會。
雖來自天南地北,各地工作實施方案皆指向了同一目標,明確了轄區機構優化支付服務實施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具體來看,各地根據不同群體的支付需求,針對銀行卡受理、現金支付、移動支付、賬戶服務等重點任務,“量身定制”方案。
要求機構增加語音播報功能、完善數字人民幣服務體系、打造支付示范區……可以看出,各地政府對于這項工作重視程度頗高,也推出了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細致措施。
提升外籍來華人士支付便利性方面,《云南省進一步優化支付服務 提升支付便利性實施方案》中提到,做好外籍來滇人員通訊服務,在風險可控條件下,優化外籍來滇人員境內手機號碼辦理流程,為外籍來滇人員提供良好的國際漫游服務。
湖北則要求,研究建立支付服務補償機制。合理補貼支付服務主體境外銀行卡受理商戶拓展和重點場景、重點商戶受理境外銀行卡費用支出,對設置外幣兌換機構和設施的場所等給予一定租金減免。
地域不同,對于境外錢包的合作情況也有所不同。內蒙古自治區在其工作方案中即提到,“結合口岸地區跨境支付實際情況,持續加大蒙古國HiPay等境外錢包境內掃碼業務的推廣力度,鼓勵在重點口岸入境第一站設置外籍來華人員支付服務專區,引導外籍來華人員主動安裝境內移動支付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地區工作方案都提出了“分階段實現老年人、境外來華人員支付服務水平顯著提升”。例如,蘇州明確,今年12月31日前,持續鞏固提升支付服務水平,以市區為核心,全域推進支付服務示范區建設,力爭形成全國領先的高水平、廣覆蓋的支付服務“蘇州模式”。
從甘肅的“經驗”來看,其將工作分為啟動實施、攻堅突破、鞏固提升三階段。“2024年12月底前,重點地區、重點商戶境外銀行卡受理覆蓋面達到100%;在全省范圍內累計兌換人民幣現金‘零錢包’12萬個;重點地區、重點商戶支付輔助受理終端和受理標識覆蓋面達到100%。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健全長效機制,從2025年開始在全省范圍內普遍推廣開展提升支付便利性工作,持續深化支付服務場景建設。”
在業內人士看來,各省市“因地制宜”細化優化支付服務實施方案,全面覆蓋大型商圈、旅游景區、消費聚集區、交通樞紐、文博文娛等多樣化場景,工作路徑漸漸清晰。
展望下一步工作,博通咨詢首席分析師王蓬博建議道,“大額刷卡”方面,如何持續調動商戶提高受理積極性是關鍵,需整條支付產業鏈上的機構共同努力,降低商戶的機具布設和受理成本等。“小額掃碼”與“現金兜底”方面,還需加大宣傳力度,掃除外籍人士認知障礙。政府部門、清算機構、商業銀行及支付機構應加強協同,打造頭部支付機構、主流收單銀行雙線并行境外錢包受理主渠道,推動行業各方共享受理標識、共建重點商圈,實現老年人及來華人員支付暢通無阻。
國內,民生,社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