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萍鄉武功山。圖/微信公眾號“武功山”
據央廣網報道,近日,有消息稱江西萍鄉武功山風景名勝區一女游客登山時因山上天氣變化,失溫去世。據轄區警方工作人員回應,初步了解為失溫導致。
自從戶外運動成為時尚以來,有關安全風險問題就常常出現。梳理這些事故的發生脈絡,可以發現缺乏常識和準備,低估風險往往是悲劇發生的重要原因。
戶外登山本就具有相當大的風險,必須對風險有足夠的預期。比如,戶外登山多在地形復雜、氣候類型多樣、交通不便、基礎設施也不完善的區域,本來就容易出現意外。山區急劇變化的天氣,不期而至的雷電雨雪、滑坡、泥石流、地震、塌方、雪崩等情況,甚至還有野生動物的襲擊,這些都是帶來意外、放大意外的因素。
由于條件限制,在意**現后也很難進行及時有效的救援。如果對這些情況認知不足,那么就必然容易出現莽撞的行為,放大僥幸的心理,以至于出現悲劇后果。
必要的準備是,戶外參與者應該知曉目的地的具體信息。有些戶外運動者簡單地將登山地所在的城市氣象信息等同于登山區域的氣象信息,忽視了特定小區域的氣象狀況,以及變動的復雜性和極端性,自然就容易準備不足。
沖動的行動來源于對危險的不了解,根本不知道危險在哪里,也不知道危險有多大。此次遇難者選擇的“反穿”(反方向穿越一種線路)難度就更大。
現實中,不少戶外運動愛好者空有愛好,但缺乏專業知識和能力。他們沒有經歷必要的培訓和技術訓練,也不知道應對原則和方法。比如通用的“STOP原則”,即Stay(待在原地)、Think(思考)、Observe(觀察)、Plan (計劃)。
同時,一些戶外登山愛好者也缺乏對氣象、地形、地貌與風險關系的了解,不知道在面臨迷路、受傷、墜崖、失溫等危險時的防范和應對之道,這都放大了自身風險。
從目前的信息看,遇難者走的是非景區開發的戶外穿越線路,在景區管轄范圍之外,爬的是“野山”。近年來,愛好戶外運動又不喜人多的人越來越多地選擇非景區野游,在非景區的徒步穿越、登山越野也越來越常見。這就不可避免地面臨更大的風險。
相比正規景區有完善的安全設施和嚴密的安全管理,“爬野山”在這些安全保障方面幾近于無。無論知識儲備、專業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都對組織者參與者有更高的要求。如果缺乏常識和足夠的準備,如果組織者不合格,無異于自蹈險地,承受著自己不應該承受、也沒有能力承受的風險。
要遏制和杜絕這些悲劇的發生,戶外活動參與者、組織方和管理部門都不能缺席。
對于戶外活動參與者而言,首先需要敬畏大自然和敬畏生命。是否登山、如何登山和與誰同行登山是大有講究。這就要求對登山等戶外運動有清晰的認知,有足夠的知識和能力儲備,對自己也要有清晰的認知。特別不能有任何僥幸心理,要有怎么準備都不過分的心態。
對于組織方,要真正承擔起責任來。要有風險評估、要有專業人員配置、要有嚴密的制度和計劃、要有應急預案,更要有責任心和敬業心。
對于管理部門,要做好制度法規的構建和保障,要有對市場主體的督導和監管,要進行戶外運動知識的科普,要有預警信息的發布,也要有必要救援體系的完善。
唯有如此,方能預防相關悲劇的發生。
撰稿 / 楊勁松(中國旅游研究院)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