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稱江西萍鄉武功山風景名勝區一名女生穿著單薄登山,因山上天氣變化,導致失溫去世。
據紅星新聞,武功山風景名勝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遇難者走的是非景區開發的戶外穿越線路,在景區管轄范圍之外。遇難者為1997年生,完全沒有戶外經驗。
另外,該負責人也否認了遇難女子“隊友拋下她跑了”的說法。他介紹,是三人相約19日爬山,在山下會合,沒有向導。據了解,這三人以前是同學。晚上九點到十點鐘,同伴報了警。專業救援人員晚上出發到山頂要三四個小時,凌晨找到女子并送往山下醫院。但該女子最終不治,具體死亡原因還待查明。其家屬已到當地處理相關事宜,相關部門也在進一步調查此事。
據,5月21日下午,武功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宣傳部門一名工作人員告訴,5月19日-20日,景區沒有接到有極端天氣的通知,“只是局部有一些小雨小風”。至于死因,他表示不便透露。
這名工作人員透露,該女生并非像網傳的那樣,她還穿了長裙和沖鋒衣。但她未購票,也未通過景區的核心區上山,走的是戶外徒步路線。他稱,實際上,景區禁止通過這些戶外徒步路線上山,“走這些路線肯定要具備充足的戶外知識”。
據紅星新聞,武功山一家山頂住宿的工作人員表示,經常碰到凍得哭的年輕人尋求一頂便宜的帳篷。網上流行的“反穿”,這是景區難以顧及的區域。記者注意到,景區線上線下都會提示不要隨意走景區未開發路線和區域,路口有提示牌。
“最近天氣都好,就那一天天氣突然變了。”5月21日,兼職在武功山帶戶外團的皮皮告訴紅星新聞,最近,山下溫度在二三十度,晚上山頂氣溫八九度;但前兩天山上天氣突變,刮大風、下大雨,“白天天都是黑的。”皮皮稱,雨季武功山的天氣易變,因為風險太高,他近期已不帶“小白團”,或者只帶白天的團。
據萍鄉市武功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網站介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遺產、國家森林公園——武功山風景名勝區位于江西中西部,萍鄉、宜春、吉安三市交界處,地處湘贛邊界的羅霄山脈北段,主峰白鶴峰海拔1918.3米。
失溫很可怕!這些知識能救命
2021年5月22日,甘肅白銀舉辦的一場馬拉松比賽遭遇極端天氣侵襲,局地出現冰雹、凍雨等災害性天氣。在172人參加的百公里越野賽中,21人不幸遇難,其中包括多名國內越野跑頂尖選手。
據媒體報道,選手遇難都與氣溫驟降、身體失溫有關,那么何為失溫?參加高強度比賽的選手或戶外運動的普通人應如何避免失溫?
1.何為失溫?
據“健康中國”微信公眾號介紹,失溫癥又稱低體溫癥,描述當人體核心溫度低于35.0℃時的現象(人體的正常體溫是36℃~37℃)。失溫癥根據其嚴重程度分為輕、中、重三期。其中第二期中度失溫時,體溫降至28℃~32℃,肌肉不協調更明顯,人的行動更遲緩、困難,伴有步伐不穩、方向感混亂,還會出現反常脫衣現象,這是身體自身調節機制失衡,原來始終收縮的周圍血管擴張,導致短暫“熱起來”的錯覺。
2.導致失溫的因素有哪些?
溫度、濕度、風力三要素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因素出現狀況,就有可能導致人體失溫。
3.如何避免失溫?
參與戶外運動時,人們應根據溫度變化調節穿搭,必要時隨身攜帶保溫衣物;參與高強度戶外拉練時,人們應選擇合適的帽子、手套、襪子、沖鋒衣等裝備;無論何時,都應注意保留體能,防止過度疲勞、脫水,及時補充能量。
4.失溫時如何自救?
首先,轉移到無風、干燥區域,遠離冷空氣。
其次,補充流質食物、含糖食物。
第三,將熱水袋包裹在手套、襪子中,放置于腋下、頸部、腹溝處。
最后,為以防萬一,提前與同伴溝通,如果自身處于重度失溫狀態,脈搏和心跳停止,應讓其果斷采取心肺復蘇的方式急救。
小眾登山吸引年輕人眼球
近年來,徒步風、爬山潮在大學圈里盛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愛上爬山,登山漸漸成了一種潮流。據小紅書《2023戶外生活趨勢報告》顯示,登山成為年輕人最喜歡的戶外運動。瀏覽相關筆記發現,不少登山愛好者自行開發了自己的小眾登山路線,并通過短視頻方式向眾多登山愛好者進行分享。
“超小眾的原始登山道”“這些小眾山峰,去過一半以上才稱得上登山達人”“戶外登山還可以這么玩?帶你找回自己的時間”……社交媒體上,帶有“小眾”“野爬”“探險”等相關詞匯的登山帖多達數千篇,吸引著無數登山愛好者的眼球。
同時,“反穿”“夜爬”等也是備受登山者喜愛的徒步方式。“反穿”指的是走不同的路線,通常難度增加,也是景區難以顧及的區域。在眾多推薦“反穿”的文章里,武功山成為許多登山者的首位推薦地。有網友表示,反穿才是武功山正確的打開方式;也有不少網友在評論區勸誡,新手一定不要嘗試反穿,還是從步棧道上山更為穩妥。
登山項目占探險事故數量最多
隨著戶外探險成為一種大眾參與的新生活方式和潮流,我們不乏看到許多民眾由于戶外安全意識、技能不足等原因,導致戶外探險傷亡事故時有發生。
據中國探險協會發布的《2023年度中國戶外探險事故報告》統計,2023年國內共發生戶外探險事故425起,其中登山項目占事故數量最多、涉及人員最多,高達545人,占總事故涉及人數的40.3%。觸目驚心的數字背后,是一個又一個慘痛的教訓。
今年以來,又先后有多起登山事故發生。1月14日,5名“驢友”自行攀登岷山最高峰雪寶頂,導致2人失聯,3人被困海拔4800米區域;2月29日,西安兩名女士登秦嶺,失聯5天后被找到,一人獲救一人遇難;3月24日,夜游峨眉山失聯近46天的女大學生被當地警方在山崖下找到,已無生命體征……
《事故報告》分析稱,登山和徒步穿越事故較多的原因受參與者戶外安全保護意識低、盲目冒險行為、技能不規范等影響較大。如青年探險家姜野穿越新疆博格達大環線事故中,當同伴出現高反等身體不適情況時,他沒有結伴同行下山,而是單獨行動,后遭遇意外。此次“反穿”武功山失溫去世的女生,也是完全沒有戶外經驗的“小白”。
事故頻發,“極限挑戰”該如何挑戰?
此次遇險事件再次引起了公眾對登山的關注和討論。事故頻發,“極限挑戰”到底該不該挑戰?又該如何“挑戰”呢?
毫無疑問,戶外運動既是一種鍛煉身體的方式,也是一種享受大自然美景的方式。對于愛好者來說,挑戰極限帶給他們快樂、生機與活力。擁有近30年戶外探險經驗的樊黔認為,極限運動不應因個別意外事故而停止腳步,加快規范顯得尤為重要。
登山專家指出,在生命面前,任何極限挑戰都是次要的。違規登山不但會給遇險遇難者家庭帶來重創,救援人員也不得不克服艱苦條件,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前往搜救,耗費大量公共資源。因此在追求激情與挑戰的同時,挑戰者必須時刻保持警覺,對于戶外活動中的安全問題要有足夠的認知和準備。
登山前,要事先了解登山路線、氣候、地勢,最好有向導帶路或結伴同行,盡量不獨行,絕不盲行。登山時,要嚴格執行既定計劃,看清警示標識,手機保存電量,不進入未開發開放區域,不隨意探險、冒進。一旦身體不適或迷路,應立即報警求助,并在原地等待救援。
安全爬山注意事項
山里情況復雜,生存環境惡劣,各種災難會不期而至,萬一遇險不能及時被發現,沒有經驗還是不要輕易上山,那么正確爬山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來源:紅星新聞、 、光明網、海報新聞、“健康中國”微信公眾號、人民網、嘉興消防等)
社會,正能量,救助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