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鼓嶺之友”程高登夫婦又回到了鼓嶺宜夏村的“老家”,在程高登的曾姑婆——程呂底亞的別墅遺址前,向記者講述了程呂底亞的在華經歷。
“女子也應該接受教育。”這是程呂底亞秉承的信念。在福建50余年間,她創辦多所女子學校,培養了許多知識女性,成為福建女子教育的拓荒者。
1928年秋,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的教職工合影。來源:福建華南女子職業學院
創辦女校
倡導女子受教育
程呂底亞。來源: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
1889年12月,年僅26歲的程呂底亞受美以美女布道會派遣來到中國福建,開始了她50余年的傳教辦學生涯。她最早在福清落腳,在龍田教堂邊租賃民房創辦了龍田婦女學校(后幾經易名,現為龍田中心小學),倡導女子受教育的權利。
1904年5月,程呂底亞參加了在洛杉磯舉行的基督教美以美會總會議。會議上,她申請在中國南方建立一所女子大學。最終,美以美會同意了這項申請,并指定程呂底亞等3人共同組成一個委員會,負責學校的選址、規劃、基建、課程設置。
1908年,華英女學堂(華南女子大學預科學校)在福州成功創辦,程呂底亞擔任第一任校長,首期招收學生13人。創辦初期,學校困難重重。1914年,校舍建設遇到了嚴重危機,程呂底亞遠在美國的哥哥約翰遜博士和夫人聽聞此消息,抵押了自己的農場,將籌得的資金寄回中國,才使得校舍如期竣工。
1916年,華南女子大學預科學校升格更名為華南女子大學。第二年,學校開始設四年本科課程,學生讀完可獲學士學位。最初,學校的本科班只有5名學生。二年級結束時,其中兩名學生得到去美國學習的機會。一名叫王世靜,到晨邊學院學習,1921年經校長推薦獲得巴伯獎學金到密歇根大學繼續深造,于1923年獲得碩士學位。另一名學生叫何珍妮,進入愛荷華的蔻伊學院,獲得學士學位后回國,到福清擔任一所女子初中的校長,成為福建第一位擔任校長職務的華人女子。
此后,華南女子大學聲名鵲起,招生數不斷增加。1921年,預科生增至202人,本科生增至42人,宿舍開始容納不下學生,學校為此新建了宿舍樓。1928年,華南女子大學改稱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福建華南女子職業學院的前身。
1940年,程呂底亞(左)和王世靜的合影。來源: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
言傳身教
“受當施”精神仍傳承
民國初期,女子教育尚未普及,程呂底亞為了吸引更多女子入讀,特地讓學校為學生提供吃住,甚至發放衣物和零用錢。
即使初期全校只有十來個學生,程呂底亞也堅持配備雄厚的師資力量,聘請擁有碩士學位的傳教士、留學生等前來教學。學校的畢業生可直接進入美國大學研究院學習。
辦校過程中,程呂底亞言傳身教,使學生明白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權意味著有為社會服務的責任。她十分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鼓勵學生演話劇、辦音樂會;開設科學育兒實驗基地,讓學生到鄉村支教、普及衛生常識等。
華南女子大學預科班的校友后來回憶,她們每個星期天都到鄉下去教小孩唱歌,給小孩講故事。
據統計,那時的華南女子大學畢業生中,有78%的人服務于教育、醫療、衛生和社會服務事業,創下當時全國最高紀錄。
1925年1月,程呂底亞請辭校長職務,在此之后,她仍留在華南女子大學工作,直至1941年8月25日病逝。
程呂底亞奠定了華南女子大學的辦學理想和“受當施”精神,一代又一代的華南女兒將這種精神傳承下來,傳播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程呂底亞作為外籍人士,載入了1997年福建省婦女聯合會編著的《福建女名人》一書。
追尋足跡
續寫百年情緣
程呂底亞播下的友誼種子,如今繁茂成林。為了追尋程呂底亞的足跡,程高登和他的父親程閩岱于20世紀80年代多次來到福州,繼續譜寫這段延續百余年的難舍情緣。
2005年,程高登退休后攜妻子來到福州,在福建華南女子職業學院任教,從事英語口語、英語商務讀寫、公共演講藝術等課程教學,完成程呂底亞生前的心愿。往后的日子里,程高登用一系列行動,持續促進中美兩國文化交流。
在程高登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對中國有了全新的認識,對他介紹的福州和福建華南女子職業學院產生了濃厚興趣。在程高登的影響下,一些外國人還來到學院任教,感受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參與到中國女子高等教育事業中。
在程高登牽頭下,福建華南女子職業學院在國際化辦學、國際化師資建設上不斷突破,協助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國際化視角、英語演講能力突出的青年學子。
程高登曾多次回憶起曾姑婆在鼓嶺的生活情景:“那時有許多醫生、教師來鼓嶺,帶來了前沿科學知識。每年夏天,他們到鼓嶺避暑休閑,談論學習。我的祖父帶了X光機和病例報告,跟當地醫生交流,曾姑婆和老師們一起探討教育和學校的發展……”(記者 肖遠強)
來源:福州晚報
社會,社會沖突,校園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