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川
自今年5月四川省通江縣“青年夜校”開班以來,團通江縣委立足地方實際,聚焦青年需求,統籌優質資源,為當地青年量身定制“文化套餐”。
通江縣“青年夜校”攝影課
流動式“青年夜校”,青年“拎包”入學
“我想學攝影,可以嗎?”“真的免費嗎?不用交學費?”“太好了,我報名。”團通江縣委“青年夜校”負責人在夜校交流群發布相關課程信息后,青年們紛紛表達了自己對于通江縣開辦“青年夜校”的看法和建議。
據介紹,通江縣“青年夜校”通過實地走訪、意見征詢、課程反饋等方式綜合考慮青年接受度和需求量,不固定場地、不限制人數、不收取費用,就近就便在青年之家、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地開辦流動式“青年夜校”。
“我是外地人,以前下班后就宅在家,現在上夜校既能學到東西,還能交到朋友,希望能長久辦下去。”在上完“視頻剪輯”課后,學員茍國寶說,“青年夜校”開辦后,自己下班后有了“好去處”,可以在工作之余培養更加健康的興趣愛好和生活方式。
除了課程豐富,主動適應新時代青年特征和現實需要,堅持“青年下班,夜校開門”原則,綜合不同行業領域青年工作時間和地點錯峰開班,讓青年“拎包”入學,也是“青年夜校”的重要吸引力。
通江縣“青年夜校”視頻剪輯課
多樣化“教學內容”,青年“充電”賦能
“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到夜校上了一堂攝影課,覺得很有收獲,提議再開設我比較感興趣的國畫課,沒想到第二天就看到公眾號發布了開課通知,我立馬報名了。”青年教師王茴茴介紹。
團通江縣委自籌辦“青年夜校”以來,不斷鏈接本地培訓師資、網絡大V、非遺傳承人等資源,建立夜校師資庫,學員和師資同步招募,實現動態更新,并堅持采用“青年點單、團委派單、老師接單”運行模式,滿足年輕人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
通江縣“青年夜校”巴山剪紙課
“夜校”背后的“文化味”,青年愛上“非遺”
6月5日,在四川省通江縣壁州創谷“青年夜校”,“巴山剪紙”非遺傳承人李皓迪現場示范了不同刀法剪出來的效果,李皓迪的精湛技藝和作品中所蘊含的奇思妙想、創意構思,讓課堂驚喜不斷。
團通江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數字化、快節奏的時代,年輕人能夠靜下心來學習傳統文化,非常難得。夜校不僅要幫助青年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還要以此為契機培養青年人擔當文化使命,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通過聯合本地非遺文化傳承人,“青年夜校”將巴山剪紙與青年元素相融合,探索“沉浸式”的學習體驗新形式,在潛移默化中傳承非遺文化,引導青年堅定文化自信。
白天上班,晚上學藝,讓青年的幸福感大大增強,通江縣“青年夜校”的年輕人正在以一種不同的方式打開自己的“夜生活”。團通江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將以‘青年夜校’為重要載體,進一步引領凝聚青年,聯系服務青年,豐富青年的業余生活。”
團通江縣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將深耕“青年夜校”,挖掘更多社會力量和專業力量參與進來,精準對接青年“自我提升”“緩解壓力”“拓寬社交圈”等成長需求,不斷創新和豐富課程內容,努力把“青年夜校”打造成為青年思想引領的陣地、全面發展的基地、交流交往的園地。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國內,民生,社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