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畢業,這名醫學生奔赴“生命續航”之旅

通訊員 常 靜 范庭瑞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邢婷

6月26日,濱州醫學院2024屆本科畢業生學位授予儀式上,濱州醫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黃飛為該校特殊教育與康復學院2020級康復1班畢業生劉思圳同學,撥穗正冠,頒發學位證書。

劉思圳手捧捐贈造血干細胞榮譽證書,與母親合影。濱州醫學院供圖

僅在兩天前,6月24日,這名醫學生奔赴了一場“生命續航”之旅:他在山東省立醫院成功捐獻283ml造血干細胞混懸液,成為全國第17899例、山東省第1483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今年5月24日,劉思圳接到了山東紅十字會打來的電話,被告知一位身患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患者與他配型成功。

在此之前,劉思圳已經兩次接到過初篩通過的電話了,最后卻因各種原因沒了后續。盡管如此,第三次接到電話時,他依然堅定地給出了相同的答案:捐!在5月29日體檢合格后,劉思圳正式成為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并于6月19日進入山東省立醫院為捐獻作準備。

臨畢業時能參與到這場生命接力中,對于劉思圳而言意義非凡,“造血干細胞匹配成功的概率可達幾十萬分之一,知道世界上有一個生命會因我而延續,這對我來說就是最好的畢業禮物”。

捐獻造血干細胞需要兩次勇氣,同意入庫與答應捐獻。22歲的劉思圳是山東淄博桓臺人,在大一獻血時,血站的工作人員問劉思圳要不要留一個血樣入中華骨髓庫,他很爽快地答應了。

“因為我是醫學生,所以我更清楚這就是救命的事兒,我有能力也有責任去做。”劉思圳說。

讓他擁有勇氣的不只是心中的責任感,還有四年來八次自愿獻血、累計獻血3100ml的經歷,自愿獻血對他而言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我只是想著可能會有人因此而得到幫助,甚至因此活下來,所以在每次獻血之后我就會記著時間,符合規定后就再次獻血,時間長了就成為了一種習慣。”

每當在獻血小程序上看到自己捐獻的血液在某醫院被使用后,劉思圳都會收獲滿滿的成就感,生活中的他也樂于參與和組織各種志愿活動,幫助他人所收獲的幸福感成為他繼續前行的動力,這些成就感和幸福感不斷充盈著他的內心,成就了朋友口中“善良、熱心、有責任感”的班長劉思圳。

濱州醫學院暖心歡迎劉思圳同學回校。濱州醫學院供圖

也正因如此,他在取得家人的理解與支持后果斷而堅定地答應了捐獻造血干細胞,毫不猶豫地為自己系上這根生命的紅線。

為確保捐獻的順利進行,劉思圳特別注意飲食忌口,并避免感冒,加強鍛煉,做好相關準備工作,在6月19日到6月24日連續5天注射了10劑動員針,努力克服肌肉酸痛的不適感。

6月24日,劉思圳經過四個小時順利完成了造血干細胞的采集。“采集的時候就想著受捐者能平安健康,現在心里的大石頭終于落了地。”劉思圳希望更多人能了解和加入其中,讓更多生命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

6月25日上午,學校暖心歡迎劉思圳同學返校,黨委副書記、院長黃飛,黨委委員、副院長王術光代表學校慰問劉思圳同學。

黃飛指出,劉思圳的大愛之舉體現了學校“仁心妙術”的校訓精神,展現了當代醫學生的責任與擔當。他希望,廣大同學以劉思圳同學為榜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濱醫精神,為守護人民的生命健康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社會,正能量,愛心公益
? 版權聲明
評論 搶沙發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