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萬人從事香菇產業、年產8萬噸獼猴桃,西峽“菌、果、藥”成富民王牌|富民產業調研行?

【大河財立方 記者 郝楠楠 通訊員 黃燦輝 文圖】西峽縣的富民產業,有三張王牌:香菇、獼猴桃和山茱萸。

年產香菇30萬噸(鮮品)、獼猴桃8萬噸,山茱萸面積達20余萬畝,以它們為代表,西峽的菌、果、藥三大特色產業年綜合產值達300億元以上,農民約80%的人均純收入來源于此。

年產香菇30萬噸、加工企業500多家

西峽形成完整香菇產業

西峽香菇產業的發展,與這里豐富的林木資源和氣候特征分不開。在20世紀90年代,西峽的香菇采用段木栽培,都長在木材上;隨著生態化理念提升,東北木材加工基地的邊角廢料、農作物秸稈等,成為香菇種植的原材料。

發展至今,西峽香菇已經進入工廠化制棒、標準化生產的階段,香菇產業效益得以提升。其中,工廠化制棒工作推進效果明顯,全縣有制棒廠80多家,制棒率達到總規模的95%以上。

位于雙龍鎮的河南伏牛山百菌園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菌園),經過十余年發展,現已成為能夠制棒、點菌、養菌等服務的龍頭企業。為菇農提供質優價廉的成品菌袋,減少農戶管理風險。

百菌園的標準化種植大棚里,有幾處掛著“投資托管區”的標識,百菌園董事長晉東亮介紹,這是公司對農戶的幫扶方式之一:農戶在龍頭公司購買菌棒投資,菌棒全部托管給公司經營,公司給出保底凈收益保障。大棚里,香菇、猴頭菇等一個個從菌棒中鉆出來,等采摘完畢,它們還將被制作干制食用菌、預制菜、調味品等產品,銷往全國及國際市場。

依托西峽傳統的種植生產優勢,香菇的深加工和銷售等產業鏈薄弱環節一一補齊。目前,西峽有加工企業500多家,其中,最為知名的當屬仲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仲景食品)。仲景食品相關負責人介紹,2002年,仲景食品在西峽成立;2008年,依托西峽香菇資源優勢,推出仲景牌香菇醬,切入調味食品領域,后成為家喻戶曉的大單品。2023年年報數據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9.94億元,同比增長12.77%,實現連續11年正增長。

龍頭強,產業幫扶能力大。據介紹,公司與寨根鄉合作共建“仲景香菇種植示范基地”,通過基地建設、指導標準化種植,提高香菇品質;此外,仲景食品每年集中采購香菇原料,通過農業產業幫扶,直接促進產區農民增收致富。

當下,西峽已形成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完整香菇產業鏈,在全縣建成香菇專業鄉鎮15個、專業村140個、標準化基地198處,標準化生產率達到98%以上。香菇年產量達30萬噸(鮮品),全縣2萬多農戶、20萬人從事香菇生產、加工和銷售,農民60%的人均純收入來自香菇產業。產品涵蓋原菇、罐頭、休閑、發酵醬類、食品配料調味料、功能保健類6大類200多個產品,年交易額近200億元。

獼猴桃種植14.5萬畝、山茱萸產量4000噸

一果一藥皆特色

獼猴桃和山茱萸產業,更是因為西峽自然資源稟賦,發展壯大。

西峽的野生獼猴桃生長歷史已達千年之久,這里也是我國獼猴桃研究和人工種植最早的地區之一,經由40余年發展,目前全縣建成獼猴桃人工基地累計達到14.5萬畝,年產量8萬噸,年產值8.2億元,打造形成了“312國道百公里獼猴桃長廊”,基地規模和產量均居全國縣級前列。

西峽還是“中國山茱萸之鄉”。在太平鎮東坪村、仲景宛西制藥山茱萸生產基地里,3200畝、共80多萬株的山茱萸樹,已經結滿了嫩綠的小果子。深秋初冬時節,果子紅遍山坡的時候,將被采摘下來,送往仲景宛西制藥,經由加工,果肉入藥。

仲景宛西制藥是西峽中藥材初深加工龍頭企業代表,也是全國制藥工業50強企業,年加工中藥材2萬噸以上。企業還擁有國家級技術研發平臺3個,省級研發平臺4個,承擔國家重大新藥創制項目、中藥科技項目11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0多項,編制38個技術規范及標準。

記者從南陽市農業農村局了解到,西峽發展山茱萸、連翹、雞頭黃精、黃姜、三島柴胡、曲徑石斛等20多種中藥材30余萬畝,年產量6萬噸,產值近5億元。其中,山茱萸面積達20余萬畝,年產量4000噸,占全國山茱萸年產量約50%。中藥材初深加工方面,培育了仲景宛西制藥、三合堂、眾益等初深加工企業12家。昌艾、一葉農業公司圍繞艾草產業,研發了多個艾產品投放市場;田潤聚福藥業九制雞頭黃精成功上市,黃精丸等下游產品研發項目正積極推進。

自然資源也為鄉村旅游、民宿等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老界嶺旅游度假區里,花語宿說民宿已然成為當地鄉村民宿的代表,客人們在一樓小院喝茶,也在樓頂露臺觀山。其負責人周春調介紹,民宿是由農家樂升級而來,品質和檔次都高于周邊農家樂,2023年改造后,每逢節假日或周末都爆滿。周春調提到,“在我們的帶動下,周邊農家樂也進行了升級改造,大家抱團發展民宿業。”

滿足多樣化旅游需求,西峽還在探索“民宿+美食”“民宿+研學”等模式。同在太平鎮的伏牛山植物園,匯集了多種樹種、花卉,并把書法名作篆刻成石林,成為特色研學旅游好去處。

產業再升級

需要技術、品質、品牌等支撐

西峽富民產業明晰,以香菇、獼猴桃、山茱萸為主的菌、果、藥三大產業,年綜合產值達300億元以上,農民約80%的人均純收入來源于此。

但經由數十年的成長,香菇、獼猴桃等產業也面臨著強化技術支撐、提質增效、打響品牌等發展需求。

增加香菇產業效益,工廠化制棒、為菇農提供成品菌袋,減少菇農管理風險等是重要一項。目前,西峽的工廠化制棒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的菇農是分散在鄉村做種植、生產等環節,標準化程度有待提升,新品種、新技術的應用推廣周期較長。另外,傳統的“小棚中袋立體”春栽種植模式,在惡劣天氣、氣候等出現時,抗風險能力弱。

獼猴桃也亟須品質再升級。在西峽,有獼猴桃樹樹齡較大,且受初期種植基地建設標準不完善影響,出現獼猴桃果實品質不一、生產管理方式落后等情況,給獼猴桃品牌形象的打造帶來壓力。

河南高度重視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打造了河南伏牛山香菇、豫西南肉牛等9個全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其中,香菇產業集群是全國首批優勢特色產業集群之一,由西峽、盧氏、靈寶、汝陽4縣市聯創共建,獲得了2億元中央財政資金支持,助力香菇菌種良種繁育、標準化種植、精深加工、倉儲物流、產業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等全產業鏈發展。

記者了解到,在實現香菇產業“持續、高效”發展上,西峽加大科技投入,先后與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河南省農科院進行深度合作,組建聯合研發平臺,每年投入科研經費,支持專家菌種的提純復壯。另外,推進制棒現代化,增加產業效益。提升基地建設水平方面,規劃對出菇大棚進行改造提升,探索“多季出菇”模式,補齊產業短板,并規劃利用省農業農村廳新型經營主體設施種植條件改善項目、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項目等,以縣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和示范家庭農場為主體,對全縣基礎設施薄弱的區域進行提升。

發展獼猴桃產業,西峽提出推廣“1+N”示范帶動模式,即1個高標準科技示范園+每個鄉鎮一個生產實踐示范園,旨在示范帶動獼猴桃產業提效能;實施“五改良”系統集成技術,包括改良土壤、改良砧木、改良品種、改良樹形、改良模式等。品牌建設上,對外大力推介西峽優質獼猴桃使用“中國人的陽光金果 西峽獼猴桃”區域公用品牌、農產品品牌。此外,通過“企業+基地+農戶”等的經營模式,發展訂單農業,啟動利益聯動機制,確保農民收益穩定,保障企業獲得優質獼猴桃,實現效益最大化,推動獼猴桃從生產到銷售的良性循環發展。

見習編輯:李文玉 | 審校:李金雨 | 審核:李震 | 監審:萬軍偉

國內,三農
? 版權聲明
評論 搶沙發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