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潼 濰坊報道
7月4日,濰坊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全市特種設備安全工作情況新聞發布會。記者在會上獲悉,截至目前,濰坊市共有特種設備使用單位2.5萬家,特種設備總量達21.7萬臺,使用單位數與設備數均居全省第二位。其中,鍋爐3110臺、壓力容器80154萬臺、電梯78938萬臺、起重機械26592萬臺、客運索道1條、大型游樂設施217臺,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27537萬臺,各類氣瓶189.5萬只,壓力管道近1.4萬公里。鍋爐、壓力容器、大型游樂設施數量全省第一。
特種設備是指對人身和財產安全有較大危險性的鍋爐、壓力容器(含氣瓶)、壓力管道、電梯、起重機械、客運索道、大型游樂設施、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適用本法的其他特種設備。國家對特種設備實行目錄管理,共8大類100多個品種。
據悉,濰坊市有特種設備生產單位(含設計、制造、安裝、改造、修理)352家,移動式壓力容器和氣瓶充裝單位242家。今年全市特種設備總量較去年同期增長2.17萬臺,增長11%。特種設備總體呈現體量大、增速快、分布廣等特點。
加大特種設備安全監管力度
開展專項整治行動
濰坊市市場監管部門全面加強特種設備常規監督檢查。堅持日通報、周調度制度,持續抓好特種設備定期檢驗工作,特種設備定檢率保持100%;立足治大隱患、防大事故,將2433家風險性較高、危險性較大的特種設備單位列入重點檢查計劃,引入專家團隊對60家使用單位和40家生產單位實施市級抽查,全面規范生產使用行為。
開展燃氣氣瓶充裝專項整治行動。對濰坊市197家瓶裝燃氣經營站點進行多輪次執法檢查,累計查處問題隱患110余項,查辦案件12起;全面加強燃氣氣瓶充裝追溯系統建設應用,全市在營64家充裝站點全部實現充裝追溯,充裝信息可追可查,累計賦碼建檔氣瓶146.5萬只,建檔數量居全省第二位。
開展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治理整頓。在濰坊范圍內開展了特種設備檢驗檢測專項治理整頓。通過監督檢查、線索追蹤、報告比對等方式,對特種設備檢驗檢測行為進行了全面執法檢查,累計查處違法案件4起,對9名責任人實施行政處罰。
開展停用特種設備整治“百日攻堅”行動。組織集中利用100天時間,對濰坊市2.6萬余臺停用特種設備逐臺進行檢查,全面核實是否處于停用狀態,嚴厲查處“應停未停”“假停真用”等違法違規行為,累計查改問題隱患219處,查辦違法案件5起。
此外,還先后組織開展了超設計使用年限特種設備、燃氣壓力管道、大型游樂設施、電梯、起重機械等多項專項整治行動,均取得階段性成效。
智慧化特種設備監管
解決虛假維保等監管難題
加強隊伍建設。編制《特種設備安全監督檢查工作指南》和《特種設備嚴重事故隱患執法檢查重點事項清單》,細化監督檢查內容,明確執法檢查要求,有效提升執法檢查規范化水平。組織開展以跟進電梯維保、檢驗檢測為主要內容的“走流程、提能力”學習活動27場次,全面提高執法監管人員現場發現問題和處置問題的能力。
加強智慧監管。在全省率先實施特種設備使用登記全程網辦,全面實現使用登記證書電子化。開發微信報檢程序,實現報檢、繳費和報告下載一站式服務。全面推行電梯智慧維保,綜合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有效解決以往存在的虛假維保等監管難題。
加強幫扶指導。實施縣市區包靠工作制度,定期開展特種設備安全調度指導,檢查特種設備安全工作落實情況,全面壓實屬地特種設備安全監管責任。建立風險會商工作機制,定期召開風險會商會議,分析研判特種設備安全問題隱患,集體研究解決措施。
采取線上線下結合方式
推進企業主體責任落實
加強力量配備。全面貫徹《特種設備生產單位落實質量安全主體責任監督管理規定》和《特種設備使用單位落實使用安全主體責任監督管理規定》要求,推動全市2.5萬家特種設備單位全部配齊特種設備安全總監和安全員,建立日管控、周排查、月調度工作機制,有效解決特種設備安全管理人員配備不足的問題。
加強教育培訓。采取線上線下結合方式,對特種設備單位主要負責人、安全總監、安全員和一線員工進行全員培訓和警示教育,累計教育培訓4萬余人次。采取線上抽考和線下集中考試等方式,累計考核安全總監和安全員1.5萬人次,有效解決主體責任落實能力不足問題。
加強標準建設。創新實施“標準+特種設備”監管模式,組織分類制定特種設備日管控、周排查、月調度工作機制地方標準,形成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的制度措施,便于企業直接應用或轉化使用,有效解決主體責任落實制度措施不健全問題。
下步,濰坊市監管部門將持續深入開展特種設備重點領域專項整治,全面提升特種設備安全管理水平。持續深入開展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治理整頓,嚴厲打擊出具虛假報告違法行為,全面規范檢驗檢測市場,筑牢特種設備安全監管根基。持續加強特種設備安全監管能力建設,積極推動行業部門和屬地特種設備安全監管責任落實,不斷提升特種設備安全監管能力,努力保持全市特種設備安全形勢持續穩定向好,為建設更好濰坊貢獻市場監管力量。
社會,自然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