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生態環境部正式發布了《美麗城市建設實施方案》,美麗城市不僅僅說的是城市的風景和環境,按照方案,美麗城市應該滿足五大要求,分別是綠色低碳、環境優美、生態宜居、安全健康和智能高效。這也是我國美麗城市建設的主要導向。
專家介紹,城市集中了我國大量的人口和經濟活動,美麗城市建設已經成為美麗中國建設最主要的載體。美麗城市怎么建設?在哪里建設?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 萬軍:我國有三百多個地級及以上城市,超過9億人口生活在城市,城市也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矛盾最突出的地區。我國城市東中西部不同,大中小各異,“一城一策”建設美麗城市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點任務。
美麗城市將在哪里建設?此次發布的《實施方案》明確,美麗城市建設原則上將以地級及以上城市為主體,自主自愿開展。在2027年前,重點支持50個左右的城市建設美麗城市,尤其鼓勵超大、特大城市率先進行探索。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社會學研究室主任 陽平堅:有條件、有意愿開展先行區建設的城市,可以自己去按照實施方案去做,這個是一個自下而上的原則。還有一個自上而下原則,城市自己做了以后報到省級生態環境部門,然后再由生態環境部來統籌,擇優來推薦。一些大的城市如果能夠建成美麗城市,有一些示范效應,對其他的地區其實是有一個很好的帶動作用的。
五大主要任務 與城市居民息息相關
對應著五大要求,還有五大主要任務,分別是提升城市的綠色低碳發展水平、生態環境質量、生態宜居品質、環境健康安全保障能力和數字化智能化的治理效能。
我們也注意到,這些任務對應的具體措施,很多都與居住在城市中的居民息息相關。比如,
推動交通基礎設施綠色低碳改造,鼓勵引導綠色出行;
從源頭解決餐飲油煙及惡臭異味擾民問題;
推進生態廊道、通風廊道、城市綠道的一體布局;
持續實施噪聲污染防治行動;
加強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等。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社會學研究室主任 陽平堅:方案突出了以人民為中心,不管是重點內容還是很多的提法,都是跟人民群眾普遍關切的一些領域或者問題相關,比如大家關心天藍、地綠、水清,關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心宜居、推窗見綠、出門入園等,這是一個亮點。
生態宜居 從“園在城中”到“城在園中”
記者注意到,提升城市的生態宜居品質,在此次美麗城市建設實施方案中出現頻率較高,而增加綠化面積是提升城市生態宜居品質的重要內容。
《實施方案》中,除了生態廊道、城市綠道這些大手筆的城市綠化工程之外,專門提到了鼓勵城市利用街頭、社區的小微空間見縫插綠,因地制宜建設社區公園、口袋公園。目前,部分正在進行美麗城市建設試點的城市也在經歷著從“園在城中”向“城在園中”的轉變。
新年剛過,上海市普陀區的長壽公園歷經10個月改造后正式歸來。長壽公園曾經建有封閉圍墻,并且定時開放。現在隨著圍墻拆除,公園實現了拆墻透綠、24小時開放。
針對周邊社區老年人口較多的現狀,公園在改造時在綠化空間中增加了坡道、將普通公廁改造為無障礙公廁,使得中老年市民能夠更加便捷地穿梭于林木和花卉之間、親近自然。
盤活城市中的閑置空地,也可以實現見縫插綠。位于四川成都市武侯區的碧云童樂角,原本是幼兒園旁雜草叢生的閑置空地,近年來通過破舊立新的改造,已經成為一個以兒童為主題的口袋公園。園內設置了兒童樂園區、科普菜園區、休閑健身區等多個功能區,吸引了周邊居民和幼兒園的孩子們前來游玩。
成都市民:以前這一片都是停車場,鐵皮圍起來的特別亂,沒有什么健身場地。現在改成公園了之后覺得特別方便,到這打籃球、打乒乓球,帶孩子散步、曬太陽都挺好的。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社會學研究室主任 陽平堅:我感覺生態宜居應該是這一次方案里最突出的一個指標,除了平時耳熟能詳的,比如怎么樣增加綠化面積、怎么樣降低噪聲等,其實還有一些特別強調的,比如說生態空間布局要合理,還有跟社區生活便利有關的基礎設施等。我覺得也是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達到一定程度以后,對精神層面的追求越來越高了。
提升城市數智治理效能 讓城市管理更精細
提升城市數智治理效能,是此次發布的《實施方案》中另一個亮點。所謂數智治理,就是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的監測和信息平臺,提高城市的生態環境監管治理水平,推動生態環境各個數據平臺互聯互通。美麗城市建設的哪些領域可以用到數智化治理呢?
城市聲環境的監控和治理就是數智化治理的典型代表。在浙江杭州的東新街道,當地在噪聲污染多發區域設置了17個噪聲監測儀,通過前端的“眼睛”和“耳朵”,生成了“噪聲地圖”,結合AI技術,能夠精準測量噪聲并實現定向追蹤。
杭州市拱墅區東新街道寧靜辦副主任 張素威:正常的聲音是五六十分貝,如果有按喇叭的聲音,會有七八十分貝的時候,噪聲地圖會變紅色。當監測點位噪聲超過閾值的時候,預警信息會發送到基層治理平臺,我們的網格員去到現場進行處置,實現工作的閉環。
1分鐘派單、5分鐘到達現場、60分鐘內解決問題,通過這樣的方式,當地確保了“小事不出小區,大事不出社區”。系統建成后,東新街道噪聲警情同比下降20.59%,噪聲投訴同比下降49.4%。
杭州市針對9類常見的小區噪聲問題,進行系統的摸排和治理,借助數智化設備的幫助,在去年共打造了130個寧靜小區。
杭州市生態環境局大氣處副處長竹湘鋒:2025年我們打算增建120個以上的寧靜小區,像小區里群眾反映多的家庭裝修之類的問題,會接入系統進行監測,一些噪聲響的時候,及時對裝修戶進行提醒。
《美麗城市建設實施方案》中涉及數智化治理的內容包羅萬象,從加強城市國土空間監測,動態掌握城市國土空間變化情況,到建立從山頂到海洋的“天空地海”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再到住宅的電梯、供水、供熱、供氣、污水處理、環衛等。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社會學研究室主任 陽平堅:高效的傳感設施、監測設施直接把數據傳到平臺,再實時公開。這樣我們的管理效率會大大提升,另外也能夠極大地便利公眾參與到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