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月3日消息 2025年1月2日,寧夏銀川市接連發生兩次地震,分別為10時1分在寧夏銀川永寧縣發生的4.8級地震和16時43分在寧夏銀川金鳳區發生的4.6級地震,兩次地震震中相差4公里。寧夏地震局表示,此次震群發生在銀川盆地中南部,判定銀川隱伏斷裂西支斷裂為此次地震序列的發震構造。
兩次地震之后,該區域陸續發生多次小震活動。據寧夏地震臺網測定,2日下午5時至3日上午11時,兩地又發生了10次地震,最高為2.6級。
專家表示,未來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接下來是否有較高震級的地震出現取決于此次內部能量釋放是否接近尾聲,需要持續密切監測。
銀川永寧縣發生4.8級地震 有房屋受損
地震是如何發生的?
北方民族大學副教授、地質高級工程師陳美君指出,其實地震對于地球來說是件日常的事,地球內部蘊含巨大能量,始終都在尋找突破點輸出這部分能量。“我們知道的板塊邊界、斷層就是最薄弱的位置,因此地震帶、火山帶就分布在板塊邊界和各個斷裂帶附近。地球上的地震一直都在發生,只是大部分都在三級以下,我們一般感覺不到。”
她表示,當能量積聚到比較大的程度,再一次性釋放出來,就會產生震級較高的地震。賀蘭山處在我國第一和第二階梯交界位置,這里存在比較大的斷裂帶,形成了地震帶。銀川屬于地塹,是個斷陷盆地,它的西邊是賀蘭山山前斷裂帶,東邊又是黃河斷裂帶,盆地內部也有很多斷裂,所以地球在這里會頻繁釋放能量,體現出來就是地震。
寧夏地震局從歷史地震分布、地震能量釋放、構造結構、序列演化過程、序列參數計算結果、視應力、震例類比等資料綜合分析,認為震中區目前處于應力正常釋放調整階段,請廣大公眾理性避震,不過度反應,保持正常生活秩序,防止恐震致災。寧夏地震局持續跟蹤地震序列發展和各類地球物理觀測資料變化,進一步做好震情監測跟蹤研判,及時更新趨勢研判意見。
為何震感強烈?
寧夏地震臺總工程師丁風和表示,這兩次地震都是5級以下地震,大家之所以感到明顯震感,是因為這兩次地震都發生在銀川斷陷盆地內,沉積層厚度比較大,具有放大效應,所以震感明顯。
陳美君解釋,因為銀川盆地是沉積盆地,沉積層厚度大,結構與堅硬巖石層對比相對疏松,對震動有一定放大效果。其次,現代建筑樓層較高,輕微震動如果在高層也會有很大的震動感覺。
寧夏地震局震災風險防治中心主任杜鵬表示,銀川市房屋、基礎設施等建筑物基本設防烈度為8度,可抵御6級左右地震。兩次地震無建筑物倒塌。
杜鵬介紹,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動及其影響的強弱程度,它的大小與震級、震中距離等相關,離震中越遠,烈度越小,烈度越小破壞越小。
通過對銀川市永寧縣4.8級、金鳳區4.6級地震現場調查,綜合震害特征,震區最大烈度不超過6度,在抗震設防的安全范圍內,百姓房屋主體完好。“天寒地凍,建議市民正常生活。此外,雖然建筑物倒塌的可能性不存在,但大家**要防范懸掛物墜落、瓷磚墻皮脫落等造成的傷害。”杜鵬提醒。
再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兩次地震震源深度均為10公里。有網民認為,這兩次地震的震源深度預示著大地震。
丁風和指出,很多小地震都在這樣的震源深度。僅根據震源深度變化,來判斷這兩次地震是大地震的前兆,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
“銀川盆地東西兩側及南北都存在多個斷裂,我認為地球內部能量能夠不斷通過這些斷裂構造釋放出來,也就是表現出小的地震,所以不至于積聚到很多能量一次性釋放造成大震。”陳美君告訴記者。
1月2日,寧夏地震局及時和中國地震臺網中心視頻會商,綜合考慮2024年9月25日以來銀川金鳳區至永寧縣發生的一系列地震,共同分析研判認為,未來幾日,原震區及附近還可能會有較強震感的地震發生。但是通過多學科地震監測資料綜合分析,比如形變、電磁和流體、重力等資料均沒有顯著短臨異常變化,公眾對近期地震不必過于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