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明年要“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如何推進?從單方面免簽、優化過境免簽,到我國給予包括33個非洲國家在內的所有同中國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100%的產品零關稅待遇,這些正在進行的單邊開放措施,對我們自身能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對世界貿易又能產生怎樣的效果?未來單邊開放可以進一步擴大到哪些領域?《新聞1+1》連線對外經貿大學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院院長屠新泉,帶來分析解讀。
單方面免簽、過境免簽優化
這些單邊開放政策會帶來哪些影響?
對外經貿大學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院院長 屠新泉:從經濟和貿易角度來講,國際旅游服務貿易是一個大生意,從世界范圍來看,旅游服務貿易就是最大類單類服務貿易,對中國來講也是這樣的。我們今年前三季度的國際旅游服務貿易額已經超過了15000億元,超過了去年全年的數據。對中國來講旅游服務貿易確實是處于逆差的,我們現在擴大旅游的單邊開放,從經濟貿易的角度來講對我們是有利的。
另外很重要的一方面,從人文交流的角度來講,現在我們擴大單邊開放,也是為了歡迎更多的外國人到中國來親身體驗,親身感受中國的文化、中國的發展,要破除現在國際上一些媒體對中國的一些妖魔化宣傳,我想最好的方式就是讓這些外國人來中國親身體驗。
擴大單邊開放
是否是對其他國家要“脫鉤”的見招拆招?
對外經貿大學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院院長 屠新泉:現在確實有一些國家想要跟中國脫鉤,或者說以所謂“去風險”的名義來跟中國脫鉤。從我們的角度來講,我們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之,他們要跟我們脫鉤,我們反而要擴大中國的開放,跟世界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系,跟世界市場,跟世界各個國家保持更加緊密的關系。擴大單邊開放是其中重要的方式,通過降低我們的貿易壁壘,通過降低我們對人員流動、資金流動、數據流動等方面的一些限制,來與相關的國家建立更加緊密的網絡,這是破除一些相關國家對我們采取所謂脫鉤、遏制或者阻隔等手段的最好應對方式。
擴大單邊開放,我們會吃虧嗎?
對外經貿大學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院院長 屠新泉:我們的單邊開放,更多的是一種主動作為。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在做出這樣一些單邊開放的措施以后,一些國家已經開始積極做出回應,比如像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等這些國家,在對中國簽證管理上也進行了放松。
另外,從貿易的角度來講,中國是國際經濟體系比較遲的參與者,2000年中國加入WTO的時候,我們已經是WTO的第143個成員,大部分國家在對外開放上走得比我們早,尤其是發達國家的開放程度總體來講比我們高,所以我們現在很多的單邊開放也好,自主開放也好,在一定程度上是在與更先進的、更高的標準靠攏接近,而不是吃虧。
擴大單邊開放
將來還會向哪些新的領域擴展?
對外經貿大學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院院長 屠新泉:我們在對外開放領域一直在不斷地取得進展,應該說我們以前的開放在制造業、貨物貿易領域開放的幅度比較大,開放的速度比較快,現在我們開放的重點就擴展到了服務貿易領域,包括醫療服務是我們現在開放非常重點的方向。一方面是我們國內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通過擴大對外資開放,來促進國內醫療市場的競爭。
在服務業領域,現在還有很多領域可以繼續推動,像電信領域、數字貿易領域,包括物流、運輸、金融等行業,我們還有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的空間。服務貿易現在也是整個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重點方向,尤其從中國的角度來講,隨著我們國內經濟結構的變化,對內需的促進也成了我們經濟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其實內需在未來的主要方向也是在服務業領域,所以擴大在服務業領域的對外開放,也可以為內需創造一個更好的供給,推動內需更好地發展。
擴大單邊開放
對世界貿易起到什么作用?
對外經貿大學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院院長 屠新泉:現在世界貿易、世界經濟面臨很多的困難,尤其是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確實破壞了整個世界穩定的大局,制造了很多的不確定性。中國單邊開放其實就是發揮了中國在這樣一個動蕩世界中最大穩定器的作用,中國的確定性是克服現在世界不確定性非常重要的力量。
我們現在非常堅定地擴大單邊開放、擴大自主開放,就是給世界提供信心,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體,我們開放的姿態就是確保未來經濟全球化能夠繼續向前穩定發展的最重要力量。
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如何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
對外經貿大學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院院長 屠新泉:制度型開放是中國的一個政策概念,更多的是在國內制度層面的改革。我們講的標準,包括規制等這些領域的制度型開放,其實更多是希望推動中國的市場經濟建設,讓中國的市場經濟制度,各個方面的體制機制能夠跟國際上通行的,或者高標準的慣例和做法更加一致,能夠進一步提高中國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水平和程度,推動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也包括推動中國和世界經濟進一步融合。
其實就是提高中國和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經濟體制間的相融性、相通性,更加便利于商品、服務、數據、要素等跨境流動,進一步提高整個世界經濟的一體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