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回響一定要聽見

又走到了這樣一個沉重的日子,今天是我們第十一次以國家公祭的形式,紀念在南京大屠殺當中遇難的30多萬同胞。在歷史的長河中,很多片段都只是一瞬,但這場慘絕人寰的殺戮,是中華民族近代史上最為黑暗的一頁,是每個國人心中無法彌合的傷痛,我們永遠都記得。

我們不知道,87年前南京城的第一滴鮮血從哪里開始流淌,揚子江的水什么時候被染紅,絕望至極的哀嚎聲里到底消失了多少個家庭。87年后的今天,當我們聽到歷史的回響,依然感到悲憤難平,還有無盡的哀思。

這場人間浩劫的慘烈程度,遠遠突破了人類的認知和底線。

《拉貝日記》里是這樣說的,“南京大屠殺是中國現代史上無法愈合的創傷……有著巨浪滔天似的鮮血和淚水,多少凄慘哀嚎,多少生離死別,多少活生生的個體在毀滅、恥辱、痛苦和恐懼里沉浮,仿佛是紛紛揚揚的雪花那樣數不勝數,每一片雪花都是一個悲劇”。作家張純如在她的《南京浩劫:被遺忘的大屠殺》一書中也寫道:“人類同胞相殘的歷史是一個漫長而凄慘的故事。倘若在這些恐怖的故事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暴行的話,那么,沒有幾次劫難能在程度和范圍上與二戰期間的南京暴行相比。”

如今,血與火早已散去,但關于那場人間悲劇的悼念和警示不應停止。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告訴下一代到底發生了什么,事實的真相是怎樣的,這是對死難者的告慰,對生命的尊重。從1994年開始,江蘇和南京都會在這一天通過撞和平鐘、獻花等形式紀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2014年2月底,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以立法形式將“12·13”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有一面特別的墻,上面展示著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的照片。每當一位登記在冊的幸存者離世,就有一盞燈被熄滅。今年7月20日,隨著99歲的幸存者周智林離世,照片墻上亮著的燈僅剩32盞。

這些燈會有都熄滅的一天,我們這代人也都會老去,但這段歷史永不消逝。87年的時間過去了,雖然時空距離被拉得越來越遠,但歷經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歷史的回響不是變得模糊了,而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明亮有力。

我們看到,不僅是在南京城,所有流淌著一樣的血的華夏兒女,都在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去銘記這段歷史,不管是老一輩,還是年輕一代。對歷經磨難與屈辱的中華民族而言,這份警醒尤其需要。

然而,總有一些人和事,會在那個無法彌合的傷口上撒鹽。網絡輿論場上,一些精日分子試圖詆毀抗日英雄、污蔑國人,讓我們感到極為憤慨。有的網紅為了博取流量,在直播間拿歷史事件開玩笑,觸碰到了底線,最終被永久封號。

還有一些非常不嚴肅的胡編亂造,歪曲、美化甚至篡改這段沉重的歷史,刺痛著我們的神經。有地方的語文試卷中一篇《杜鵑花落》的文章,涉嫌對侵華日軍進行美化和“人性化”包裝,將其描繪成所謂的“受害者”,甚至抬高至“英雄”的地位,遭到了輿論的強烈質疑與抵制。前幾年還出現了“抗日神劇”,把抗日題材拍成了神劇、爽劇甚至是反智劇,令人非常反感。

沉重的歷史是我們抹不去的創傷,絕不允許拿來這樣褻瀆。歷史的真相需要被更多知道、更多講述,不能讓歷史虛無主義乘虛而入,貶低、丑化、否定我們的共同記憶。

還有一些別有用心的西方媒體,喜歡在特殊節點給中國貼標簽,要么企圖以南京大屠殺等為話題,激化民族情緒;要么放大個別極端行為,在國際輿論場上渲染造勢,抹黑中國形象。這樣的指指點點,是有意地扣帽子、攪渾水。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沒有經歷過戰爭的傷痛,無法真切體會中國人對歷史的敬畏,對丑陋行徑的抗爭與吶喊。

近幾年,隨著“731部隊”的罪證被一次次挖掘出來,南京大屠殺檔案也被列入《世界記憶名錄》,南京的這段城市記憶、國家記憶已上升為人類記憶。

歷史是從過去傳遞至今的回響,亦是未來映射往昔的鏡像。通過國家公祭的形式來紀念這段歷史,就是要讓歷史的回響穿越煙云,告慰遇難者、警醒每個人。

歷史的回響,日本要聽見。

不是所有的施暴者都會承認錯誤。面對歷史的回響,有的人就是假裝聽不見。國際上經常拿日本與德國相比,同樣是二戰的發起國,但面對戰爭的態度截然不同。德國政府每年都會為二戰中的遇難者舉行公祭,尤其是被屠殺的猶太人,這是一個戰爭發起國該有的態度。

但反觀日本這邊,自始至終都沒有清醒深刻的反思、悔過,南京大屠殺幸存者也沒有等來一個正式的道歉,反而頻頻發生政要參拜靖國神社等挑動情緒的劣行,遭到國際社會的譴責,也極大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歷史的回響,它不會因為你選擇忽視就消失,在一代一代人的接力下,它會永久地回蕩在人世間的每個角落。日本軍國主義背后的暴行與罪惡,是永遠抹不掉的,好戰的邪念、擴張的幻想如果不從根本上被掐滅,一定將自食惡果。

歷史的回響,我們自己要聽見。

雖然現在我們身處和平年代,中國也走出了那一段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至暗時刻,但我們一直都記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任何時候都應該居安思危、保持清醒,不能麻木,更不能忘卻。

親身經歷過風雨洗禮的人,更能深切體會和平的可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尾廳的留言區,有二十多萬條留言。留言區里面出現的高頻詞是“歷史”“和平”。因為我們曾經飽受戰爭摧殘、承受家破人亡之痛,所以我們對和平有如此深切的渴望。而和平不是求來的,都是要靠實力。當我們面對那些帶有新冷戰思維的對華舉措和圍剿,更應團結一心,讓自己強起來。

歷史的回響,這個世界都要聽見。

從二戰到現在,雖然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但這個世界沖突不斷、四處冒煙。總有一些國家、一些人不懂得和平的可貴,不懂得生命的脆弱與珍貴,選擇極限試探或拱火,把這個地球扎得千瘡百孔。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是一座孤島,哪怕再強大的國家,玩火終究會燒到自己。

每次國家公祭日,都是對歷史記憶的集體喚醒,凝望一次就會痛一次。我們對歷史的敬畏、對和平的呼喊、對逝者的紀念,不止今天。在每個開館日的清晨,南京江東門的和平大鐘都會準時敲響。愿一代一代的人都能清晰聽見,也能喚起這個世界對每個鮮活生命的尊重。

? 版權聲明
評論 搶沙發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