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愛 只為中國

作者:成山 75年,砥礪奮進;75年,風華正茂。 時間是最忠實的記錄者。75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億萬中國人民譜寫的壯麗篇章,在時間的刻度上熠熠生輝。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面小康、創新引領、高水平開放……社會的發展高度凝結成一個個詞匯,指向的正是人民生活越來越好。"人民就是江山,共產黨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為的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這樣鏗鏘有力的誓言,映照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初心。 走過75年,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再到全面小康,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得到極大滿足。"治國之道,富民為始。"我國糧食總產量由1949年的2264億斤增加到2023年的13908億斤,讓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中國鐵路總里程由1949年的2.1萬公里提升至2024年的16萬公里,快速延展的不僅是鐵路,還有人們的生活;截至2023年年底,我國累計改造城鎮老舊小區超過25萬個,這項民生工程被越來越多的老百姓認可;截至2024年6月,我國光纜線路總長度達6712萬公里,互聯網普及率達78.0%,更多人可以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從吃得豐富到住得安心,從"流動的中國"到"數字中國",民生之基不斷夯實,人們追逐美好生活有了更加堅實的支撐。 一項項數據,一個個成果,展現著我國各項社會事業的欣欣向榮,也側面反映出現代化建設的成果正在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全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133389萬人,總支出28208.38億元;建成世界最大規模且有質量的教育體系,有2.91億學歷教育在校生。與此同時,公共文化設施加快建設,截至2023年末,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246個,公共美術館707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逐步建立,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遺產、地質公園、海洋公園等近萬處……既有對民生投入的增加,也對提升人民生活品質念茲在茲,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持續推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步伐穩健。這些業已成為人民不斷富足的注腳,成為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方式。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絕對貧困得以消除,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全體中國人民如約邁入了小康社會,讓農民群眾可感可及、得到實惠。陜西柞水的木耳、山西大同的黃花、甘肅天水的花牛蘋果、河北德勝的馬鈴薯……"土特產"托起致富"金飯碗";鄉村游、村BA、村超……物阜民豐的鄉村活力得以展現。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青山綠水間是鄉村振興的新圖景,也是更多人期待著的"詩與遠方"。 當前正值"十一"長假,官方預測,今年國慶假期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將達到19.4億人次,預計自駕出行比例將超過80%。無論是巨大的出游人數,還是火熱的消費現實,都折射出我國經濟的蓬勃活力和巨大潛力。文旅消費,是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載體。通過這個窗口,我們看到了國家面貌和人民生活更細微處活力與自信的涌動。 "讓14億多中國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新中國成立75年來,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大幅提高,生活質量顯著改善,人民生活發生了舉世矚目的巨大變化……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億萬人民風雨兼程,一步步開拓前進,將藍圖變為現實,極大增強了億萬人民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信心底氣。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走過75年,邁向新的征程,教育、醫療、就業、養老、住房……這些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大事實事,正不斷融入國家發展的頂層設計。民族復興,人民幸福,在中國式現代化這條康莊大道上,14億多中國人民也將勇毅向前。(成山) 來源:光明網-時評頻道
? 版權聲明
評論 搶沙發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