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不足的人可以學學小貓

我們形容一個人身體好,會說"氣色好",反之,氣血不足則是不夠健康的表現。"氣血"就是中醫眼中的生命力。如何判斷氣血足不足?又該如何調養?

在人類的生活中,有些動物不僅是我們的朋友,更是我們的老師。模仿它們的某些生活習性,我們可能會獲得意想不到的健康益處。

中醫建議:學習貓的4個生活習慣

甘肅省的名中醫王世彪特別推薦了一種獨特的養生方式:效仿"貓"的生活習慣,尤其適合那些氣血不足的人群。

1.多睡覺:滋陰養陽

貓以其充足的睡眠而聞名,這一習慣對人體大有裨益。充足的睡眠不僅可以滋陰養陽,使人體氣血充沛、頭腦清晰,還有助于調節免疫力,預防疾病。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每天子時(即晚上11點~次日凌晨1點)是滋養肝血、修復身體的黃金時段,因此,盡量避免熬夜,保證這一時間段的充足睡眠尤為重要。

2.享獨處:減少內耗

貓常常獨自靜處,或凝視窗外,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這體現了它們獨立的性格,許多的時間用于獨處和自我愉悅,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內耗"。我們可以向貓學習,減少不必要的憂慮,更加專注于自身,學會接納生活中的變數,盡量做到不患得患失。

3.伸懶腰:氣血通暢

養過貓的人都知道,貓經常伸展身體。在中醫看來,這種拉伸動作不僅能鍛煉肌肉和筋腱,還能調節呼吸,增加全身供氧,使氣血更加通暢,精力更加充沛。傳統的養生術如八段錦、五禽戲、太極拳等,都集合了多種拉伸動作,適度練習大有裨益。

4.愛曬暖:調整臟腑功能

盡管貓是恒溫動物,但它們卻特別喜歡曬太陽。中醫理論認為,多曬太陽有助于調整五臟六腑的功能,改善氣血狀況,并排出體內的寒濕之氣。一旦氣血運行通暢,體內沉積的"廢物"便無處遁形。因此,建議我們勤曬太陽,但也不必為了防曬而完全避免陽光。在夏天,可以選擇相對涼爽的時間段曬15分鐘左右。

跟動物學養生:自古傳承的智慧

模仿動物的習性動作以強身健體,是我國自古流傳的養生方式。

1.五禽戲

五禽戲,這一古老的健身功法,堪稱古人的"國民健身操"。它由東漢名醫華佗根據古代導引、吐納之術,深入研究虎、鹿、熊、猿、鳥的活動特點,并結合人體臟腑、經絡和氣血精心編成。通過模仿這些不同動物的動作,五禽戲能夠讓身體的各個部位得到針對性的鍛煉,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

2.動物三眠法

清代雍正時期,總理事務大臣馬齊的家族中,長壽者眾多,其中百歲以上的就有15人。馬齊所著的《陸地仙經》中提到的"三眠魂自安"睡眠保健法,正是借鑒了三種動物的養生術。即"病龍眠,拳屈其膝;寒猿眠,抱其膝;龜息眠,踵其膝。手足曲則心自定。臨睡時,萬念俱絕,閉口瞑目,勻息側身而臥,此法甚妙。"這種借鑒動物習性的養生方法,無疑為后人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無論是古代的五禽戲、動物三眠法,還是近幾年流行的"爬行運動",都充分證明了動物身上蘊含著許多簡單易學的養生特點。

調氣血,試試國醫大師的3個養生秘訣

氣血不足是很多疾病的發生基礎,在中醫看來,其根源在于長期的不良生活習慣以及負面情緒的積累。為了養足氣血,達到強身保健的效果,可以借鑒國醫大師干祖望教授的養生秘訣:蟻食、猴動、龜欲。

1.蟻食:飲食有節

像螞蟻一樣飲食,意味著我們的飲食結構和食量都要類比螞蟻。螞蟻吃得雜但不吃太多,這正是我們應該學習的飲食原則。做到不貪食、不偏食、不飽食,才能保持身體的健康。

2.猴動:勤活動身

活潑愛動是猴子的天性。人要學習猴子的這一優點,勤活動、堅持運動。只有這樣,氣血才能像流水一樣不腐,保持身體的活力和健康。

3.龜欲:少欲心安

烏龜因壽命長而被視為祥瑞的象征。它之所以長壽,功在無欲無求。現代人面臨的壓力和欲望都很大,情緒致病的情況也非常多。因此,我們應該學會像烏龜一樣少欲,不為日常小事斤斤計較,讓心里少一些雜念。因為"心靜"就是"體安"的基礎。

自古以來,跟動物學養生就是一種智慧。無論是古代的五禽戲、動物三眠法,還是現代的蟻食、猴動、龜欲的養生原則,都充分證明了這一點。讓我們借鑒動物的智慧,保持身體的健康和活力吧!

綜合:中國中醫藥報、醫食參考等

? 版權聲明
評論 搶沙發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