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化騰的“相信”,民營企業家的愿力

文 | 佘宗明

在不確定性面前,行動派總是選擇“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就是他們鑿出許多確定性的鏨子。

馬化騰就拿起了這把名叫“相信”的鏨子。

他在12月12日發表在人民網上的《為經濟回升向好貢獻互聯網力量》中寫道:互聯網等數字技術產業是中國發展的新動能,在提振經濟中承擔著重要責任。

在文中,他表達了自己的“相信”:干字當頭、眾志成城,相信民營企業一定會有光明的前景,中國經濟一定會乘風破浪、奮力前行。

泰戈爾說:因為相信才看到。

馬化騰的“相信”,背后是篤定——篤信互聯網能在數實融合中增強實體經濟的免疫力,激發中國經濟的向“新”力;也是希冀——希望用希望撬動許多向好的可能。

業力總由愿力起。

01

馬化騰說“互聯網等數字技術產業是中國發展的新動能”,背后是互聯網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正愈發凸顯。

“回升”“增多”“加快”……得看到,自今年9月份以來,這些字眼在國民經濟敘事中出現的頻次越來越高。

無論是A股進入“進三退二”的慢牛節奏,還是10月份的國民經濟運行數據——消費、投資、企業生產經營等多領域高頻數據增幅明顯,都托起了經濟“回升向好”的圖景。

呈現出回升勢頭的,還有中國互聯網行業。雖然仍被低估,雖說有所回調,但過去一年,以騰訊、美團、阿里為代表的頭部互聯網企業股價都有了明顯回升。

截止12月12日,跟去年底比,騰訊股價上漲了逾4成,美團股價翻了約1倍,阿里股價也有兩位數上漲。

▲今年以來,中國互聯網公司市值表現明顯分化,多家頭部企業迎來反彈。

正因如此,有媒體說,中國互聯網正走出低谷期、重回上升期。隨著宏觀預期向好,互聯網板塊估值中樞也被看好將得到進一步提振。

互聯網企業回暖節奏跟國民經濟回升態勢同頻共振,背靠的現實是:互聯網已越來越深地融入實體經濟發展和國民經濟循環,這提升了社會經濟整體活力的同時,反過來也助推了互聯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今年8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4年)》就顯示:2023年,我國數字經濟占GDP比重達到42.8%,較上年提升1.3個百分點,顯示出數字經濟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日益增強。

報告提到,2023年數字經濟同比名義增長7.39%,也高于同期GDP名義增速2.76個百分點,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6.45%,成為支撐經濟穩增長的關鍵力量。

這不啻為對“(互聯網)在提振經濟中承擔著重要責任”的直觀注解。

數字經濟越好,民營經濟就越好,中國經濟就越好,這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鐵律”。

要知道,經濟回升向好,要落腳到那些具體可感的變化上,如產業升級,如消費回暖,又如就業面改善。而互聯網在這些方面都大有可為。

02

說到互聯網,很多人會想到互聯網平臺的雙邊市場效應:它通常一頭連著生產者,一頭連著消費者,能鏈接供需雙側。

揆諸現實,中國互聯網平臺的突出特點就是:匯聚了廣泛資源、集聚了多方需求,最終能充分利用數字技術的多向連接、多方位賦能作用、發揮超大市場的規模化優勢,推動產業升級,優化消費結構。

產業升級來說,在產業數字化指引下,“用數字化的方式將所有產業重做一遍”,如今幾乎成了各個行業的共識。

怎么“重做”?說白了,就是得善用那些數字技術底座,對產業鏈上下游進行數字化改造,讓以往面臨庫存管理壓力的企業,可以基于大數據分析來按需定產;讓以往得靠人工操作的工廠,可以實現制造過程智能化控制;讓以往得“看天吃飯”的農戶,可以依靠全流程數字化管理“知天而作”……

借助互聯網企業提供的數字化助手,很多傳統企業就開啟了加“數”蝶變的按鈕。利用華為云數字工廠平臺、騰訊云智能制造WeMake方案等打造智慧工廠,提升整體效率,就成了許多制造型企業當下的標配。

消費拉升來看,2024年是“消費促進年”,前兩天的頂層會議也將“大力提振消費,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放在了2025年九大重點經濟工作的第一位。

而提振市場消費活力,也可以用到數字技術之力。互聯網平臺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和AI技術精準匹配用戶需求,用多樣化供給滿足個性化消費需求。

今年4月,商務部提出要實施數字消費提升行動。如何提升數字消費?阿里、拼多多、京東在C2M、S2B2C等商業模式上持續拓展,騰訊不斷優化微信支付等消費工具、試水視頻號直播帶貨等電商業務,就是作答——它們都是在著力打造更豐富的數字消費場景、許多元的數字消費形態。

就業拉動而言,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持續做大就業蓄水池也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應有之義。

數字技術能催生就業容量大、進出門檻低、靈活性強的新就業形態,如網約車司機、外賣騎手、互聯網營銷師等。

去年有官方報告就指出,2021年,以微信、美團、餓了么、京東、快手為代表的互聯網平臺,為中國凈創造就業約2.4億,為當年約27%的中國適齡勞動人口提供就業機會。

到了今天,新就業形態的就業吸納量還在增加。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近期就測算,微信數字生態創造的就業機會連年增長,去年已逾5000萬個,小程序、視頻號上每個創業項目拉動的就業機會均超過11個,這也帶動了以創新創業帶就業的氛圍。

帶動產業升級、消費回暖、就業機會增加,是互聯網推動中國經濟回升向好的著力點,這樣的“以數助實”彰顯的也是互聯網的“實”。

03

還要看到,在當下,“最炫AI風”刮起的背景,為審視互聯網的價值提供了新切口。

這兩年最爆炸的技術進展,莫過于ChatGPT問世帶動生成式AI爆火。這昭示著,科技革命浪潮已至,AI時代大幕已啟。隨之而來的,是大國之間的科技角力、產業競爭近乎白熱化。

正如抓住互聯網機遇為中國經濟彎道超車提供了強大助力那樣,能否抓住AI時代機遇,非但關乎短期經濟形勢,更關乎長遠經濟發展。

在此形勢下,鼓勵科技互聯網企業加強AI技術研發與應用創新,做強自身,帶動全鏈,為中國經濟的向新發展注入“AI動力”,是必選項。

前段時間,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發展報告(2024)》,里面提到,在騰訊、百度、阿里等AI大模型核心玩家推動形成的多強格局下,截至2024年6月,中國已經有2.3億人表示自己使用過生成式AI產品,生產式AI還在與制造業、農業、醫療、教育等傳統行業深度融合,促進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

AI能為科技互聯網企業增長提供動能。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平臺經濟發展觀察(2024年)》顯示,在AI熱潮推動下,2023年底全球市場價值超百億美元的互聯網平臺企業共59家(中國有22家),價值規模共計12.9萬億美元,從2022年的負增長轉為正增長,同比增長42.0%。

國內市值排名前十的互聯網平臺企業2023年總營收為3.6萬億元,同比增長12.7%,增速較上年增長6.2個百分點;經營利潤方面,總凈利潤達3854.4億元,同比增長42.4%,增速較上年增長22.8個百分點。

AI更能推動實體經濟提效,為中國經濟增能。當傳統制造+“三化”(自動化、數字化、智慧化)漸成常態,“黑燈工廠”越來越常見,當AI+農業不再奢侈,智慧農業推廣面越來越廣……高質量發展的“高質量”三個字也會變得具象起來。

這離不開數字技術產業的靶向發力。如騰訊,自2018年以來就累計投入了逾3000億元用于AI研究開發,如今其AI大模型混元已落地逾700個業務場景,數字化能力輸出到數百萬家行業伙伴。

馬化騰說接下來要“在政策鼓勵的方向上加大投資投入,致力于做耐心資本,把技術創新、企業家精神、產業升級深度連接在一起”,指向的就是用包括AI在內的前沿技術研發和創新應用落地來助益實體產業轉型,助力經濟向好發展。

不論是立足當下,還是著眼長遠,善用互聯網之力都勢在必行——順著數實融合途徑推動實體產業轉型,助推國民經濟發展,是國之所需,也是民之所期。這正是馬化騰此次發聲引發積極反響的背景因素所在。

馬化騰的“相信”,起于信,顯于行,內置要求是“向新”。

而企業家的能力與魄力,往往是將愿力變成業力的支撐。當眾多民營企業家都奮楫向前,活力也就會如浪潮般涌現。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相信馬化騰的相信。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idonews@donews.com)

? 版權聲明
相關推薦
評論 搶沙發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