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屏幕比例越來越寬 是科技進步還是廠商的小聰明

你是否好奇過,為什么我們小時候家里的"大屁股"電視和顯示器,大多都是方方正正的4:3比例,而現在,無論是LCD電視還是顯示器,16:9的比例幾乎成了標配,甚至一些追求極致視覺體驗的顯示器,已經邁向了21:9的超寬屏時代?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揭開這背后的秘密,看看屏幕比例的變化,是不是真如你所想,只是廠商們為了節約成本的小把戲?

記得那些年,家里的"大屁股"電視,雖然笨重,但每當夜幕降臨,全家人圍坐一起,那份溫馨與歡樂,至今仍讓人懷念。那時的屏幕,多是4:3的比例,仿佛是對傳統影像世界的一種堅守。然而,隨著技術的進步,特別是液晶顯示技術的興起,屏幕比例開始悄然發生變化。

廠商們紛紛打出"更符合人眼視覺比例,更有沉浸感"的旗號,將屏幕比例推向了16:9,甚至更寬的21:9。乍一聽,這似乎是科技進步帶給我們的視覺盛宴。但真相往往比表面看起來復雜得多。

讓我們用數據說話。以34英寸的屏幕為例,4:3比例的屏幕面積為33.3萬平方毫米,而16:9的比例則縮減到了29.6萬,21:9更是只有25.1萬。

這意味著,在相同對角線長度的前提下,屏幕比例越寬,實際使用的面板面積就越小,成本自然就降下來了。看來節約成本這一說法,也并非完全空穴來風。

但話說回來,屏幕比例的變化,絕非僅僅為了節約成本那么簡單。它背后,還隱藏著更深層次的科技原理。

早期的CRT(陰極射線管)顯示器,受限于電子束掃描的原理,屏幕比例的選擇極為受限。電子束從屏幕左上角開始,逐行掃描,直到右下角。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分辨率提高,刷新率就會下降,導致畫面閃爍,影響觀看體驗。而16:9的比例,在CRT時代,意味著更高的橫向分辨率和更低的縱向分辨率,這無疑會增加成本和技術難度。因此,4:3的比例,在當時是最經濟、最實用的選擇。

再來看電視信號的源頭——影像記錄設備。鏡頭是正圓的,理論上,它能捕捉到的圖像信息范圍也是圓形的。但為了符合人們的審美習慣,錄制設備需要在圓形信息中,找到一個最佳的裁剪比例。

在攝影技術發展的早期,底片格式多樣,但大多數都接近4:3的比例。因此,電視屏幕,作為信息的展示終端,也自然遵循了這一比例。

隨著液晶顯示技術的出現,屏幕比例的變化迎來了新的契機。液晶面板的生產,不再像CRT那樣受到物理原理的嚴格限制。更重要的是,數字影像系統、非編系統、鏡頭技術以及數字化廣播系統的快速發展,使得屏幕比例的選擇變得更加靈活。

在液晶面板時代,4:3的比例,對于廠商來說,確實是一種浪費。因為液晶面板的生產,更傾向于標準化,寬比例能夠更有效地利用面板材料,減少浪費。

因此16:9甚至更寬的比例,首先在電腦顯示器上得到了廣泛應用。隨著廣播電視系統的數字化改造,4:3的比例逐漸被淘汰,成為了歷史的記憶。

如今,21:9的超寬屏顯示器,已經成為追求極致視覺體驗玩家的新寵。它不僅能夠提供更廣闊的視野,還能在觀影、游戲等場景中,帶來更加沉浸式的體驗。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寬比例屏幕的出現,同樣離不開成本控制的考量。

總的來說,屏幕比例的變化,是科技進步、成本控制、審美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它不僅僅是一種技術上的革新,更是一種視覺體驗上的升級。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見證了科技的進步,也感受到了時代的變遷。未來,屏幕比例還會如何變化?讓我們拭目以待。

振亭

文章內容舉報

? 版權聲明
評論 搶沙發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