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駕駛,往往坐的是自己的摯愛。你人生另一半、你上高中的孩子,亦或是你的父母。但如果哪天,車企告訴你表面配置不變的情況下,價格降低一點,但需要減掉副駕駛區域的安全氣囊個數,你會愿意嗎?
我相信大部分人會說,不愿意。
事實上,車企并沒有跟你打商量,就已經在副駕駛位上動了手腳。
很多車企為了滿足座位的舒適性,會在副駕駛位或者二排位置上提供零重力座椅。所謂零重力座椅,就是將座椅角度調至約120度躺下,讓乘坐者感受到失重感,最大程度地得到放松。
看似體貼的新功能,卻暗藏著兩重風險。以傳統的安全氣囊和安全帶的設置,當車輛在行駛中發生碰撞時,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后果,然而一些車企為了給汽車座椅的舒適度刷高分,選擇無視了消費者要付出的代價。
根據NASS-CDS數據,50%的乘客部分小躺,與正常坐姿相比,死亡率高出15%;0.3%的乘客完全大躺,死亡率比正常坐姿高出77%。
還有些車企在測試過程中看到了零重力座椅的安全隱患,但有限的研發能力和成本預算讓他們放棄了突破,而是限制躺倒狀態只能在車輛靜止時使用。這種看似高配置實則在真實生活中根本用不上的"優點",在堵車的路上,只會成為消費者的吐槽點。
從零重力座椅的設計,就能看得出一家車企的價值觀。在用戶看不到的安全配置上,smart精靈5號改善了設計問題,以其三層保護措施,重新定義了零重力座椅。
為了家人的安全 ,該給到幾層保護?
傳統的安全帶和安全氣囊,是針對車內乘員直坐的狀態進行設計。比如,側面碰撞時,頭部有側面安全氣囊和側氣簾可以接住。前側發生碰撞時,安全帶能在胸前將你的身體拉住,避免和中控臺發生碰撞。
但是,副駕駛位的零重力開啟后,乘員相當于躺在了座椅上。角度的改變,使得傳統的安全帶、安全氣囊或者氣簾與乘員發生錯位。基于這些問題,smart精靈5號從三個層面做了全方面保護,讓乘員既要躺的舒服,又要躺的安全。
首先,smart精靈5號上的零重力座椅采用了ABTS座椅集成式安全帶,將安全帶集成布置在座椅上。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無論零重力座椅處在哪個角度,安全帶都能夠隨著座椅移動,與人體更加貼合,可以提供更好的約束。此外,安全帶還具有鎖止機構和預緊限力功能,無論如何都能在緊急時刻,給你提供一層安全防護。
其次,坐墊氣囊的增加,能避免讓你從安全帶下溜出去。
一旦事故發生,乘客很可能從安全帶下方溜出去,類似滑滑梯的感覺。不僅腿部可能受傷,脊椎也會因為座椅的彎折而受到重創。要阻止這樣的下滑趨勢,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把坐墊抬起,將你撐住。在smart精靈5號的零重力座椅使用場景下,即使在事故發生時也拖住乘員,同時緩解劇烈沖擊。
最后,smart精靈5號還做了第三層設計:側氣簾。
傳統的側氣簾就只是覆蓋到車窗下沿,導致如果零重力座椅躺倒之后,乘客的頭部將無法得到保護。針對這一點,smart的工程師開發了獨特的V字型側氣簾,相比于傳統側氣簾覆蓋面積大幅增大,同時覆蓋A立柱到C立柱側圍以及零重力姿態側面保護區域。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汽中心的見證下,smart精靈5號還獲得了"頂級安全碰撞挑戰證書"——完成了國內首次副駕大角度坐姿50km/h正面偏置碰撞測試,模擬真實道路環境中的極端碰撞情況。測試結果顯示,碰撞后A、B、C柱無明顯變形,電池未冒煙、未起火,車門自動彈開,各項緊急功能均正常響應。
跟隨者往往都是執行標準,引領者才會創造新的標準,而smart屬于后者。
在安全之上,重新建立舒適新標桿
市面上正在流行兩種新型座椅布局,一種是零重力座椅,另一種是將前后排座椅拼接,變成一個大的躺椅。
你會發現,零重力座椅和拼接大躺椅,都不能在車輛行駛過程中安全使用。但有些車企會選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放任乘客在行駛中使用。
甚至,今年網上還曾出過一個新聞,一位母親將嬰兒放在毫無安全保護的大躺椅上。只要車輛來一個急剎車,座椅上的嬰兒就會被慣性甩出去。可見在座椅的設計上,行業內此前的產品,都有些本末倒置了。
一切的舒適都是建立在安全之上的。只有那些經過重新設計、配備了先進安全約束系統的零重力座椅,才能在行駛過程中提供真正的放心與安心。
smart精靈5號的存在,使"舒適"和"安全"兩者都可以兼顧。
在副駕駛零重力座椅上,配有了Spa級8點氣袋式**,8種**模式。在夏天,吸風式通風功能,2分鐘快速降溫。在冬天,加熱功能可實現-25°至25° 5分鐘速熱。坐在副駕駛上的家人,能完全享受旅途所帶來的愉悅。
不光考慮前排乘客,后排乘客也需要有"頭等艙"待遇。
當你需要在后排看個書,或者刷會手機時,車內昏暗的光線往往對眼睛不好。smart精靈5號上有一個小的細節,它在后排使用到了可40°錐角內自由旋轉的頭等艙航空燈,它能夠將照射范圍擴大至4.8倍。不用摸黑的圓環背光設計,隨心無級亮度調節,輕松坐擁頭等艙體驗。
以往只有在梅賽德斯-奔馳等豪華車型上才有"頭等艙"模式,如今在smart上也有了。只需一個按鍵,前排座椅自動前移,后排能擴充480mm最大膝部空間尺寸,10°后排靠背電動調節,實現二郎腿自由。而且smart精靈5號在零重力座椅的門板和座椅側面都有座椅調節按鈕,充分保證不同坐姿下調節座椅的方便性。
當然,重要的一項舒適性配置,莫過于帶電動遮陽簾的1.7平米超大靜音天幕。很多純電車考慮到電池包的厚度,為了保證車內垂直方向的空間,并沒有配物理遮陽簾。
在此基礎上,smart精靈5號的座椅通過了國內權威認證機構天津中汽研頒發的"舒適性之星"認證,該認證基于客觀數據評價,涵蓋座椅支撐性、緩沖減振性、人體工學符合性等9個類別,共計63個項目的測試體系。其中,smart精靈5號憑借主駕舒適度在此項認證中達到歷史總分最高成績。
這一成績也佐證了smart在安全性和舒適性上的雙重追求。smart將成本花在了用戶看不見的地方,并用技術創新去營造溫暖的用車體驗。本質上,這也是smart品牌主張的內核。
既要高性價比,也要高安全上限
在價格戰的陰霾之下,總會有車企動歪腦筋,想方設法降本。
今天提需求給供應商降本10%,明天就能從原材料環節再砍掉10%。在看不到的地方降本,在看得見的地方堆料,已經成了行業潛規則。
但總該有人站出來,對潛規則說,不。
以往友商的做法:好鋼用在刀刃上,只在AB柱采用熱成型高強鋼。為了以最小代價,獲得優秀的安全碰撞評級,俗稱"應試考試"。
但smart精靈5號拒絕做"應試生"。其側面采用前后門全覆蓋式的高強度材料,不惜代價在整個車身側面采用熱成型材料。
在關于安全的用料上,smart絕不妥協。車身高強鋼和鋁合金占比高達82%,車身扭轉剛度高達42,300N.m/deg。底盤裝甲則采用1.4mm的高強鋼,對動力電池起到直接有效的保護。smart精靈5號做到了中國、歐洲市場側碰工況假人全滿分——這還只是基本要求。
(smart精靈5號的全方位安全防護)
作為一家全球化的汽車品牌,smart精靈5號從一開始就是按照全球化中歐雙五星安全標準設計。包括2024版 C-NCAP 五星、2025版E-NCAP五星、2023版C-IASI AGGG 安全標準。基本上,最嚴苛的幾大標準都被smart精靈5號"刷爆"了。
在交付到用戶手中之前,smart精靈5號更是經歷了千錘百煉。
它歷經130多輪次整車碰撞試驗,涵蓋了11項超國標測試,確保在各種極端條件下的安全性。比如,美標80km/h 70%重疊移動壁障追尾碰撞、超國標32G 的電池模擬碰撞測試、超國標近3倍的電池機械沖擊測試等等。
這些被動安全的能力,smart并不希望大家用上。把安全理念前置,是smart精靈5號更想達成的目標。
就拿用戶感知度最高的燈光來說,不少車企會把燈當做炫技的配置,用于燈光秀或者交互等。但smart更希望它既是安全配置,也是交互的入口。smart精靈5號的賽博光影貫穿式LED矩陣大燈,由328顆LED燈珠聚成"時空膠囊"般獨特造型。它具備了高度自動調節、遠近光及自適應調整燈光照射區域的ADB功能,同時兼顧了設計美學和安全行車功能。
再比如隱藏式門把手。絕大多數新能源車型都在使用隱藏式門把手,但真正全面考慮冗余安全設計的并不多。
smart精靈5號的隱藏平出門把手,保留了機械開關的開門方式。一旦發生碰撞時,路人可以第一時間從車內拉開車門。
為了避免碰撞后車門未解鎖的情況,smart還將小電瓶從前機艙移到主駕座椅下方,這樣可以大幅降低電瓶損壞的可能性,保證開門供電的穩定性。而且,它用的還是成本更高的12V的鋰電池,壽命相比傳統鉛酸電瓶有數倍的提升。
寫在最后
汽車行業卷成本的階段,少有車企在用戶看不見的地方去加大投入。但我們似乎忘了,這看起來"不太聰明"的做法,卻本是一家車企應該做到的責任。
正如筆者前文所提,相較于市場上其他品牌競相堆砌冰冷的參數和配置,smart選擇與眾不同,從實際需求出發,消除用戶的安全焦慮,這才是真正具有人文關懷的"溫暖科技"!
不得不說,smart長大了。以前的smart或許是一個人的smart,但現在的smart精靈5號是全家人的smart,它變得更加溫暖,且更安心。
落木
文章內容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