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12月15日電 題:探訪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90年紅色傳承生生不息
作者 周利朔 涂麗莎 莫偉雯
2024年是中央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也是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發生90周年。近日,當記者走進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以下簡稱“紀念館”),立即被入口處的巨型浮雕所震撼。
雕塑中的紅軍將士們眼神堅毅,踏著船只搭成的簡易浮橋,身背大刀、手握鋼槍、牽著馬匹、揮舞旗幟奮勇向前,不顧炮彈在江水中掀起巨大浪花……再現了那段可歌可泣的悲壯場景。
圖為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入口處雕像。莫偉雯 攝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位于廣西桂林市全州縣才灣鎮內,是湘江戰役三大阻擊戰之一的腳山鋪阻擊戰舊址所在地。湘江戰役是紅軍長征中的壯烈一戰,經此一役,中央紅軍從出發時的8.6萬余人銳減為3萬余人,數萬紅軍將士長眠湘江邊。桂北地區至今流傳著“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的說法。
從1934年11月到2024年11月,紅軍長征湘江戰役已過去整整90年,桂北大地發生了巨變,長征精神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紅色烙印。
“2019年,手中那份長達23頁的講解詞,是我深入了解紅軍長征湘江戰役革命故事的開端。隨著講解員工作愈發得心應手,我才真正明白了當年爺爺作為紅軍戰士奮斗的過往,我曾詢問父親,盼他多講講爺爺的事。”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講解員胡雅馨站在湘江戰役舊址上回憶道,此前她對爺爺的印象,源于自己父親的講述、留存的一張照片,以及一封從爺爺老家四川寄來的信件。
“記得5年前,我作為第一批講解員到紀念館,那時展板還未上墻,木工地板仍在施工中,挖掘出的武器,被放置在一樓的玻璃展示柜里。那一天,我透過玻璃仿佛看到了爺爺與戰友們并肩作戰的場景。”胡雅馨說,那一刻,記憶里爺爺的形象突然變得鮮活起來,她清晰地意識到,作為紅軍后代與紅色故事講解員“雙重身份”的責任。
圖為解說員在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內為參觀者講解。周利朔 攝經歷上千場講解,胡雅馨表示自己依然被紅色故事深深觸動。“我很高興與爺爺建立全新的‘聯系’——我們都在青春年華里為國家、為人民做有意義的事。未來,我想繼續用聲音講述他們的故事,傳遞給每一位觀眾。”胡雅馨說。
1998年出生的左鷺聽了胡雅馨的講述,在大學畢業后,放棄了北漂當相聲演員的夢想,決定留在紀念館成為一名紅色故事講解員。三年過去,左鷺有了騎著自行車重走長征路的想法。
左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己受到將士們的精神觸動,發現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他從福建長汀出發,歷經一個多月,行程超過1000公里,現在途經全州,到紀念館和朋友們分享行程中所遇之人和所聞之事。
“在前行的道路上,我獲得了眾多好心人無私的幫助。我會按照計劃,沿著既定路線持續前行,期望能利用半年的時間來學習并充實自我。騎行結束后,我仍希望能回來擔任講解員。”左鷺如是說。
圖為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無人機照片)黃永樂 攝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館長周運良介紹,自2019年以來,紀念園累計接待前來研學參觀、尋訪足跡的中外觀眾超900萬人次。“將士們從未被忘記。”他說。
“曾有位70多歲的紅軍后人帶著兩塊銀元,來到紀念館尋訪父輩的足跡。兩塊銀元,是他父親李湘在湘江戰役中負傷后,所得安置費用的剩余部分。負傷追趕非常困難,但李湘并未放棄,用銀元雇百姓抬擔架追趕,傷好后趕上大部隊走完了長征,而這兩塊銀元一直帶在李湘身上。”周運良表示,不管是一份講解詞、一輛單車還是兩塊銀元,它們承載著的長征精神正傳遞到一代又一代人手中,生生不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