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搶灘微短劇藍海 用精彩故事“代言”文化

  重慶12月15日電 題:“Z世代”搶灘微短劇藍海 用精彩故事“代言”文化

  作者 梁欽卿

  “動作不要夸張,越自然越好。”在拍攝片場,“Z世代”的微短劇導演趙宇全神貫注盯著面前的監(jiān)視器,只要演員的動作、表情沒達到預期,他都會要求再來一遍。

  從2019年初次接觸短視頻拍攝開始,趙宇就對影視行業(yè)萌生濃厚興趣,至今已執(zhí)導多部微短劇作品,其中不乏播放量過億的作品。近日,他在接受采訪時坦言,看到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通過影視作品這個窗口傳遞給他人,“能明顯感受到自己的理想在延續(xù),成就感滿滿”。

  “對于年輕人而言,微短劇行業(yè)是一片發(fā)展藍海。”趙宇認為,在這一行業(yè)中,年輕人可以毫無保留地展示自己的個性,而且工作時間相對自由,有忙有閑、勞逸結合,正是年輕人心目中理想的工作模式。

  與身為導演的趙宇不同,“00后”張清苗從事的是編劇職業(yè)。她想象中的微短劇編劇工作更偏獨立性,劇本的構思、撰寫、修改會是一個孤獨且漫長的過程。但在她真正參加工作后發(fā)現,每個劇本的完結并不是一個人埋頭苦干,而是經歷團隊反復討論修改直至最終定稿,成功背后都是團隊合作的力量。

  在劇本創(chuàng)作過程中,張清苗會適當結合社會熱點,保證故事人物足夠立體,情緒足夠真實接地氣,并加入一些當地文化元素,保持正向的文化輸出。

  她舉例稱,很多微短劇在拍攝過程中都會穿插和展示大量取景地的鏡頭,包括歷史文化、風貌建筑、地域風光、文旅特質等多方面,短劇的火熱也會帶動拍攝景點的走紅。

  “微短劇從業(yè)者以年輕人居多,我所在的公司員工平均年齡在25歲左右。”張清苗介紹說,年輕人思想開放包容,能夠靈活應變市場環(huán)境,但有時想法太過天馬行空反而不被市場買單,想要入行一定要提前對市場有研究。

  近年來,微短劇迅速崛起,成為網絡視聽產業(yè)的重點風口。中國網絡視聽協會此前發(fā)布的《中國微短劇行業(yè)發(fā)展白皮書(2024)》顯示,截至2024年6月,中國微短劇用戶規(guī)模達5.76億人,占整體網民的52.4%,呈穩(wěn)步增長態(tài)勢。據行業(yè)機構預估,2024年中國微短劇市場規(guī)模將達504.4億元人民幣。

  目前,中國微短劇市場正值爆發(fā)式增長時期,微短劇出海亦受到正向影響。隨著微短劇細分市場愈加明顯,已有企業(yè)開始布局海外市場,利用網絡平臺向外擴展。

  “微短劇有望成為繼網絡文學、游戲之后,中國又一走向世界的數字娛樂形態(tài)。”重慶麥芽傳媒有限公司深耕短視頻賽道多年,該公司公共事務總監(jiān)唐會余表示,微短劇短小精悍、題材豐富、內容多元,已成為當下令人矚目的跨文化傳播現象。在內容創(chuàng)作方面,可以靈活融入文化元素,讓作品既有文化底蘊又符合現代審美需求。

  “微短劇作為新興行業(yè),滿足了當下快節(jié)奏生活的文化需求。”在張清苗看來,只要微短劇的故事足夠精彩有趣,本就是為文化“代言”的不錯選擇。不過,微短劇若想在市場中長期生存,內容創(chuàng)作必須兼具豐富性與文化深度,如此才能成為文化出海的“助推器”。(完)

? 版權聲明
評論 搶沙發(fā)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