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穩步改善 引數萬羽候鳥遷飛

  曲靖12月15日電 (陸希成)“2006年自然保護區剛升格為國家級時,在此越冬的黑頸鶴僅776羽,2023年增長到1389羽。”云南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副局長周朝祥15日告訴記者,此處十七年間越冬黑頸鶴及其他鳥類數量實現穩中有升。

圖為黑頸鶴集群?!珊陬i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供圖

  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滇東北烏蒙山區中部,由大橋和長海子兩個片區組成,是東亞—澳大利西亞、中亞—印度候鳥遷飛通道上的重點越冬地和中途停歇地,也是全球唯一高原鶴類黑頸鶴在云貴高原上的固定越冬地之一。

  眼下正值候鳥越冬季。走進位于保護區核心區的念湖濕地,綠洲泛泛,水天一色。三五成群的候鳥不時掠過水面,或覓食或飛翔。

  據了解,飛抵保護區的候鳥以黑頸鶴、灰鶴、斑頭雁、赤麻鴨等為主。今年年初,還監測到白肩雕、沙丘鶴等新物種。

  “10月以來,到此越冬的鳥兒與日俱增,我們也加大了巡護力度。”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大橋管理所副所長黃官云介紹,保護區除百余人輪班巡護外,還運用“互聯網+物聯網+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建立集激光對射電子圍欄、手機信號探測器、IP智能音響、可視化報警系統等于一體的電子圍欄系統,全天候守護候鳥安全遷徙。

圖為黑頸鶴在念湖濕地上空飛翔。 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供圖

  濕地修復和食源地建設是該保護區的重點工作之一。黃官云介紹,黑頸鶴、灰鶴等候鳥對生存環境要求苛刻,且喜食馬鈴薯、燕麥等農作物,此前,人鳥爭食情況偶發。近年來,該保護區通過濕地修復、食源地建設等方式,不僅為候鳥提供了更適宜的棲息環境,還有效緩解了“人鳥爭食”矛盾。據了解,該保護區共新增濕地修復面積6000畝,同時,還種植了70畝燕麥田,并通過社區共建的方式,建設馬鈴薯、燕麥等食源地5萬余畝。

  張傳金是保護區的護鶴員之一,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是他最忙碌的日子?!拔颐刻旎蝌T車、或走路,清理濕地環境,監測候鳥傷病,巡查非法捕鳥、圍網捕魚、破壞濕地等情況?!?/p>

  提及保護區的變化,張傳金感觸頗深。“我從小在附近村莊長大,保護區建成前,候鳥零零散散地分布在田地周圍,偶爾飛下來啄食農作物,有時還會跟在耕地的大人身后,啄食翻出來的蟲子。”張傳金說,如今,隨著濕地環境改善和食源地的建設,曾經零散的候鳥成群結隊地聚集在濕地上,種類愈發豐富,人們也不再驅趕來覓食的候鳥。

  目前,該保護區共記錄到鳥類229種3萬余羽。其中,有黑頸鶴、白鶴、黑鸛、金雕等9種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灰鶴、白琵鷺、白腹錦雞等29種中國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完)

? 版權聲明
評論 搶沙發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