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瓊海12月15日電 (記者 張茜翼)“仿佛置身于沉船遺址中,大量古瓷器穿越歷史與我相遇,感覺很奇妙。”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里,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學生朱子玥戴上VR眼鏡,現場沉浸式體驗深海考古現場。
這個周末,參加2024年澳大利亞華裔大學生海南交流活動的青年大學生走進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觀看“深藍寶藏——南海西北陸坡一二號沉船考古成果特展”,“探淵尋珍”。
12月14日,參加2024年澳大利亞華裔大學生海南交流活動的青年大學生走進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觀看“深藍寶藏——南海西北陸坡一二號沉船考古成果特展”。記者 張茜翼 攝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是中國“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23年至2024年,中國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聯合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組織實施三個階段的水下考古調查,共提取出水陶器、瓷器、原木等928件(套)。
該特展是南海海域深海考古調查成果的國內首個專題展,共展出兩處沉船遺址出水文物408件(套),展示水下考古工作從淺海到深海、從近海到遠海的發展歷程。
12月14日,參加2024年澳大利亞華裔大學生海南交流活動的青年大學生走進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觀看“深藍寶藏——南海西北陸坡一二號沉船考古成果特展”。記者 張茜翼 攝琺華綠釉獅子花卉紋大罐、琺華貼金鏤空孔雀牡丹紋大罐、素三彩象形執壺……每一件文物都銘刻著歷史的痕跡。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大二學生張晨煜直呼“大開眼界”,“這些珍貴文物裝飾精美、色澤亮麗,鏤空和貼金工藝令人驚嘆,沒想到是來自海底1500多米、‘沉睡’了500多年”。
在展覽現場,澳大利亞青年大學生相繼戴上VR眼鏡,現場“撈取”剛剛才觀看過的出水文物近距離觀賞,“身處沉船遺址,大量堆疊有序的各式精美瓷器就在眼前,像穿越了一樣”。
12月14日,參加2024年澳大利亞華裔大學生海南交流活動的青年大學生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觀看“深藍寶藏——南海西北陸坡一二號沉船考古成果特展”。圖為澳大利亞青年大學生戴上VR眼鏡,沉浸式體驗深海考古現場。記者 張茜翼 攝“透過這些精美文物,可以想象明代中期海上貿易的盛景。”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學生韓金成說,這兩艘明代沉船像沉睡海底的時空膠囊,將數百年前的海上貿易畫卷生動地展現在民眾眼前;展出的青花、青釉、綠釉、紅綠彩、琺華器等精美瓷器,也讓他們領略到明代社會的多元文化和審美趣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