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和12月16日電 題:積石山地震一周年:未雨綢繆,青海震區(qū)地質災害避險搬遷見聞
記者 張?zhí)砀?/p>
“我家前面是個深溝,后面是個山崖,碰上下雨、地震,房前、屋后的山體都會往前竄,住著很危險。”說起曾經半山腰上的居住環(huán)境,59歲的張治軍打開了話匣子。
張治軍是青海省海東市民和縣巴州鎮(zhèn)楊家灣村村民。他所在的地方,地處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過渡地帶,特殊的地質條件,極易引發(fā)滑坡等地質災害。
2023年12月18日,積石山地震后,張治軍再次感受到地質災害的危險,“地震后,墻體開裂,墻面裸露,影響很大。”
圖為青海民和縣震后建設的一處安置點。張?zhí)砀?攝震后,為消除地質災害隱患給民眾生命財產和住房安全造成的威脅,民和縣安排專業(yè)力量對全縣地質災害隱患情況進行了多輪次摸底調查,排查出地質災害點304處,積極謀劃申報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安置項目,對涉及21個鄉(xiāng)鎮(zhèn)148個行政村的2616戶隱患點民眾搬遷安置。
盤算好安全賬、經濟賬、發(fā)展賬,今年,張治軍跟巴州鎮(zhèn)另外43戶居民,統(tǒng)一避險搬遷至該鎮(zhèn)羊羔灘安置點。
在該安置點,政府免費提供80平方米的住房。除此之外,還有100平方米、120平方米等4種戶型結構可供選擇。如果選擇100平方米的住房,多出的20平方米,每平方米補交1950元。
種點莊稼、養(yǎng)點牛羊,這是張治軍一家過去的主要收入來自,“家里有19畝地,但都是山地,不能澆水,一年種地的收入也就萬把塊錢。”張治軍說。
如今,搬遷到交通便利、產業(yè)富集、靠近鎮(zhèn)區(qū)的羊羔灘安置點,張治軍說,“很感謝黨和政府。對于搬遷,沒有不滿意的。”
在羊羔灘安置點,44戶院落,各設計規(guī)劃了一間鋪面。
圖為青海民和縣村民張羅起自家的小賣鋪。張?zhí)砀?攝張治軍已經張羅起來,店鋪起名“誠信小賣部”。“做生意,就要誠心誠意。有了小賣部,能賣一點是一點。如果發(fā)展好,還能在家里開個農家樂。”張治軍充滿期待。
緊挨著張治軍家的,是72歲的老漢馬有布的新家園。跟孫子相依為命,家里人口少,馬有布選擇了80平方米的住房。
“之前住在山上,現(xiàn)在搬遷到山下,這邊真好。”馬有布說,“從山上的老家到鄉(xiāng)鎮(zhèn),坐車得45分鐘,路遠,我自己看病、孫子讀書,都不方便。”
“新家裝修花費了56000元,享受家裝煥新政策,再加上政府的額外補貼,一下子得到約17500元的補貼。”說起一件件稱心事,這位老漢激動地眼里噙著淚水。
馬有布有牛羊養(yǎng)殖經驗,現(xiàn)在,鋪面里打算銷售牛羊肉。如果行不通,租賃出去,也將是一筆收入。
種植養(yǎng)殖、租賃經營、土地流轉、務工四種方式增收致富……在巴州鎮(zhèn)黨委書記謝成義腦海里,一張新藍圖正在羊羔灘安置點變?yōu)楝F(xiàn)實,要讓安置點居民“山下有新村、山上有基地、振興有產業(yè)、幸福有盼頭”。
在民和縣古鄯鎮(zhèn)地質災害避險搬遷集中安置點,從山區(qū)避險安置的楊占虎,正和妻子調試空氣源熱泵。
“我家安裝熱泵后,燒了地暖,屋里特別暖和。”楊占虎得意地向記者介紹家里的新家當。擅長木工的楊占虎說,“屋內墻面鋪裝了木飾面的板材,這在我們這個地方,算是最高檔的了。”
圖為青海民和縣震后建設的一處安置點內村民整理床鋪。張?zhí)砀?攝古鄯鎮(zhèn)政府工作人員侯世恩正忙著核對自然災害冬春生活救助信息。家庭類型、需救助人口、災種……他一一核對。
青海省應急管理廳通過初步摸排,已確定全省冬春救助對象141813戶、585921人,其中,海東市民和、循化、化隆三縣地震災區(qū)納入冬春救助33223戶、144206人。
應急管理部救災司救災處副處長李群介紹,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辦公室、應急管理部持續(xù)跟蹤調度積石山地震災區(qū)有關情況,協(xié)調解決地方面臨的困難問題,日前財政部、應急部下達52.72億元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支持地方開展受災群眾冬春臨時生活困難救助工作,保障受災群眾安全溫暖過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