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氣候融資和投資。有必要迅速、大幅增加氣候資金,使其躍升至萬億美元量級。”
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里約熱內盧峰會宣言中,明確提到錢的次數很少,這是最大的一筆。
2024年幾乎肯定會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年份,氣候變化議題成為G20峰會討論的一大焦點。
“在里約熱內盧開會的領導人們,必須同意向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提供應對氣候危機所需的資金,否則將面臨浩劫。”《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西蒙·斯蒂爾日前表示。
與峰會幾乎同時,《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九次締約方大會(COP29)正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舉行。COP29被稱為“氣候融資大會”,核心議題是破解資金難題。
發達國家于2009年承諾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氣候資金,但長期口惠而實不至。
這一承諾即將于2025年到期,也就意味著,今年正是討論把目標金額再度調高的時候。
聯合國召集的專家小組估計,到2030年發展中國家每年將需要2.4萬億美元以滿足氣候和發展需求。
從“千億美元”大幅跨越到“萬億美元”,難度可想而知。不僅如此,新一屆美國政府還可能會再次退出《巴黎協定》。
北京師范大學一帶一路學院研究員萬喆對三里河表示,若美國政策急轉彎,合作將受阻,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努力面臨更大不確定性。
在某些國家“開倒車”的同時,中國近年來逐漸成為全球氣候變化領域領導者。
據《華爾街日報》日前報道,美國前氣候變化特使喬納森·潘興表示,現在各位都把目光投向中國。在美國缺席的情況下,中國定會以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挺身而出。
作為“全球南方”的一員和最大發展中國家,中國始終是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的堅定支持者、積極踐行者。
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資金和技術是關鍵支撐。
2016年以來,中國提供并動員的項目資金超過1770億元人民幣,有力支持了其他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
同一片藍天下,應對氣候變化還需許多國際交流合作。
截至2024年10月,中國已與42個發展中國家簽署53份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諒解備忘錄,開展了近百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項目。
中國還積極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一大批惠民生的項目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落地,為當地提供了清潔、安全、可靠的能源供應方案。
“中國大力推動自身綠色轉型和低碳發展,同時給予廣大發展中國家幫助和支持。”萬喆認為,中國在電動汽車、儲能等領域全球領先,技術優勢可大幅降低成本,惠及越來越多的國家。
共同的挑戰,差不多的愿景。各國如何攜手走出一條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綠色之路,已刻不容緩。推動能源轉型,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扮演愈發重點的角色,為構建清潔美麗世界貢獻許多智慧和力量。
(“三里河”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