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省會城市崛起 與歐美老牌城市同臺競技

  11月22日電(中新財經記者 吳濤)北京再次榮登自然指數全球科研城市排行榜榜首。這也是自2016年以來,北京連續8年在該榜單中排第1名。

  11月21日,科技創新中心與科研城市論壇在清華大學舉行。施普林格·自然在該論壇上發布的《自然指數-科研城市 2024》顯示,中國的科研產出繼續強勢增長,北京再次登頂科研城市榜首,且優勢進一步擴大。

11月21日,科技創新中心與科研城市論壇在清華大學舉行。記者 吳濤 攝

  在全球前10大科研城市中,中國占到了5席,分別是北京、上海、南京、廣州和武漢。美國有4個城市上榜。第10名為日本東京都市圈。

  施普林格·自然相關負責人解讀時表示,今年,上海取代紐約成為第2名,紐約跌至第3位,這也進一步鞏固了這一趨勢。縱觀今年的科研城市,一個更有意思的現象是中國省會城市的崛起。從西部的成都到東部的合肥,有些省會城市雖然不為西方國家熟知,但正在與歐美的一些老牌科研中心同臺競技。

  在該論壇上,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發布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2024》(GIHI2024)顯示,北京也上榜單,蟬聯全球第三,粵港澳大灣區第六,上海超越巴黎、東京,上升至全球第七。

  什么因素影響一個城市的科技創新能力呢?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在致辭中指出,科技創新是發展的必由之路,但創新活動從未在真空中發生。一個良性運轉的創新生態系統,需要集聚創新制度、人才、大學、科學基礎設施、創業支持以及科技金融服務等關鍵要素。

  世界知名學術機構施普林格·自然大中華區總裁安諾杰接受中新財經采訪時表示,一個城市長期投資是決定起創新能力的關鍵,另外人才的聚集,良好的合作氛圍,以及長期的開發度都會影響城市的科技創新能力。

  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朱學彥接受中新財經采訪時稱,科研創新能力較強的城市有一些共性,比如科研資源大量集聚,人才大量集聚,不僅僅是物理上的集聚,是生態整體方面。

  同時,朱學彥指出了一些城市存在的問題,同質化競爭嚴重,尤其是人才引進上面,海外人才流入非常有限,“我們需要結合本地城市的特點,把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優勢發揮出來,而不是簡單的補短板。”

  在全球創新格局加速重構的背景下,楊斌認為,開放與合作正推動知識、資源和技術的全球流動。為此,既要著力打造自身創新生態,吸引全球優質創新資源,也需更加積極地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尋求共贏發展。(完)

? 版權聲明
評論 搶沙發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