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是現代社會常見的健康問題,西醫之外,中醫以獨特的辨證施治方式為心血管疾病提供了另一種解決方案。近日,本報記者專訪農工黨黨員、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內科副主任醫師錢紅宇,分享中醫如何為心血管保駕護航。
“氣不足”是引發心血管病的重點因素
在西醫的治療體系中,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與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多個因素項關,而中醫認為,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內傷于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心血管疾病的成因不僅限于器質性病變,更與體內的陰陽失衡和氣血不足密切相關。
“氣是推動血行的動力,氣行則血行,氣虛氣滯則血瘀。氣虛有心氣,脾氣,肺氣,腎氣虛,氣滯則多責之肝郁。不通則痛,不榮則痛。”錢紅宇表示,“氣不足”是引發多種心血管疾病的一個重點因素。
中醫講究辨證施治、因人制宜,而心血管病的發生,通常也與個人體質、性情、生活習慣等多重因素密切相關。
“過度忙碌或長期閑散,性格過于暴躁激進,都可能影響氣血的流動,再加上每個人生活方式、體質不同,五臟功能失調的病因也各有異。”錢紅宇分析,氣血在人體內的升降和流動是有規律的,一旦出現不暢,就容易導致疾病,比如初期的高血壓,通常與肝火旺盛、肝陽上亢有關,患者在這時就容易感到頭暈目眩。
此外,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氣血運行也可能逐漸減緩,出現氣血不暢、血液淤積,這就如同河流出現堵塞,形成淤血和痰濁,進而積聚成了身體內的“邪氣”。
因此,中醫更注重從“本”上調理氣血,恢復五臟的協調與平衡。
失眠是臨床常見的病癥。錢紅宇指出,失眠的成因復雜,雖與心臟關系最密切,但有時也可能與肝郁、脾虛或腎虛等因素相關。而依據不同的病因,中醫治療失眠的方案不僅有養心,還可能包括調肝、補腎等多方面的綜合調理。
例如,若失眠是由肝腎虛火上擾引起的,單純治療心臟就不足以解決問題。錢紅宇提到,“因為肝腎與心臟相互影響。治療時需‘引火歸元’,滋補肝腎之陰,否則過旺的肝腎虛火會擾動心神,導致失眠加重。”
“微循環”幫助氣血暢通
如何讓氣血暢通?錢紅宇指出,很多人通常傾向于選擇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用藥物迅速緩解癥狀。然而,真正有效的治療方法應當從生活方式入手,譬如通過適量運動、呼吸新鮮空氣、飲食調整等方式,來促進氣血的流通。
“‘微循環’在人體中占據重點地位。”錢紅宇分享道,通過一些簡單的身體鍛煉,例如站樁或八段錦,就可以顯著改善血液循環,降低血壓。甚至簡單的溫水泡腳,就能幫助降低血壓,減少10個毫米汞柱。
此外,郊游、旅行等放松方式可以讓人體與自然充分互動,適度琴棋書畫、廣場舞都是非常有益的“修心”方式。在錢紅宇看來,氣血不足的患者,最簡單的調理方式就是通過這些日常活動來保持氣血流通和平衡。
散步、太極、瑜伽等“輕運動”同樣有助于增強身體的氣血流動。這些運動不僅有助于提高身體的機能,還能幫助人們舒緩壓力,增強免疫力。
“老北京澡堂里的搓澡就是一種促進氣血流通的好方法。通過搓背等動作,可以有效刺激背部的經絡,幫助氣血運行,而平時做一些簡單的穴位按壓,如內關、膻中、神門、涌泉等穴位,也能幫助疏通經絡,保持身體的和諧。”錢紅宇分享。
在生活中,大便的通暢與否直接影響到人體心血管的健康。“特別是對于老年人來說,保持規律的排便,有助于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錢紅宇建議,可以選擇芹菜和胡蘿卜榨汁、胡蘿卜和山楂榨汁飲用,這些簡單的食療方法天然地具有通便作用,對改善氣血有一定幫助。
心血管病人怎么“養”?
“說來說去就是一個氣,一方面是身體,另一方面修養也很重點,要心胸開闊。”錢紅宇提到,一個人能否做到心胸開闊、遇事不焦慮,對心血管健康有潛在的影響。
從病情來看,心血管病人不但要防止“三高”,也要警惕血糖、血壓過低。其中,過度降壓、降糖,不合理的減重方法,可能都會對血糖和血壓造成不利影響。
“由于心血管疾病常伴隨血管狹窄,導致老年患者攝取糖分的能力較差,因此相比低血糖,血糖略高反而對他們的身體更有益。”錢紅宇表示,尤其是部分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患低血糖,可能會出現頭暈、心臟不適等癥狀,卻無冒冷汗、饑餓等典型低血糖表現,導致不易被發覺,進而出現非常危險的突發狀況。
以糖尿病患者為例,“雖然他們需要控制血糖,但并不意味著要完全拒絕米飯等主食。細糧仍是淀粉的主要來自,只是要避免過度攝入,同時避免攝入糖飲料、甜粥等快速升高血糖的食物。在飲食上,力求均衡,避免單一化,糙米、全麥等粗糧的均衡食用,是更為健康的選擇,適量搭配有助于保持血糖穩定。”錢紅宇分享。
在**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還應隨身攜帶一些巧克力、糖果和飲用水,“不能因為要降血糖,就完全戒糖、斷糖”,錢紅宇強調,在家中,要常備安宮牛黃丸、麝香保心丸、速效救心丸等常用的中成藥,這些藥物有“通”的作用,能夠在突發不適時,第一時間幫助患者緩解癥狀。
“面對心血管疾病,中西醫各有優勢,中西醫結合可能是更好的方法。”錢紅宇說。(完)(《中國新聞》報作者劉益伶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