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績溪以古建為筆,繪就全域建筑博物館新畫卷

  合肥11月22日電(儲瑋瑋 韓蘇原 劉鴻鶴)古建筑是歷史文脈的承載者,也是城市記憶的見證者。如何讓古建筑成為傳承文化與推動發展的雙重引擎?近年來,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通過規劃保護、項目帶動,開展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并提出全域打造以徽派民居為主體的活化建筑博物館。

績溪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國家級傳統村落31個。圖為11月20日航拍安徽省績溪龍川景區,依山傍水的古村落勾勒出皖南人生動的生活畫卷。記者 韓蘇原 攝

  績溪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國家級傳統村落31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績溪民居是徽派民居的重點組成部分,現有歷史建筑66處、古民居780余處,多為清、民國時期建造。

  仁里村位于績溪縣瀛洲鎮,有著1400多年的歷史,至今仍完好保留著明清時期的三街四門十八巷風貌。走進仁里村,古民居修舊如舊,保留了徽派建筑特有的馬頭墻和徽州三雕。閑置舊宅經歷適旅化改造,成為名人館、民宿、清咖書屋、陶藝館和茶社等。

  仁里村黨總支書記程子維介紹說,2023年,仁里村與經驗豐富的鄉村共創團隊達成長期合作,發展農文旅業態,幫助村民致富并吸引年輕人回流。預計2024年,實現年接待游客人次超百萬,綜合收入3億元以上,村集體經濟達250萬元以上。11月20日,安徽省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優秀案例擬推介名單公示,“仁里古建筑群活化利用”入選。

11月20日,績溪縣瀛洲鎮仁里村一間閑置民宅改造成一家民宿。記者 韓蘇原 攝

  “我們將依托登源河打造花田咖啡、逍遙酒館、水上游樂園等各類業態項目,策劃徽劇表演、水上電音節、水上電影、水上煙花秀等系列夜間主題活動,打造全場景打卡的長三角‘夜游經濟’。”績溪仁里村鄉村運營負責人陳青松說,2025年計劃打造5個國際小院,建設國際文化展示窗口、交流基地、休憩驛站。

  比如說仁里古村落的改造是績溪活化建筑博物館建設的鄉村樣本,那么中國績溪·徽菜(徽廚)博物館的建立則是城市工業遺產活化的典范。這座位于績溪古城區的博物館,原址為績溪縣繅絲廠,是皖南地區保留較為完好的工業廠房遺址。通過對原有廠房的改造和活化利用,該博物館不僅保留了工業遺存,更成為集徽菜文化展示、民俗互動體驗、餐飲美食品嘗于一體的綜合體。

  中國績溪·徽菜(徽廚)博物館前廳經理方玲介紹說,該博物館的展陳空間面積約4000平方米,通過文物展陳、菜品模型、情境再現、數字媒體等手段,全面展示了徽菜的歷史與起源、食材特色、名菜與名人典故等。博物館運營至今,接待游客已突破400萬人次,為各位提供了一個“可看、可玩、可學、可品”的徽菜美食體驗。

11月20日,中國績溪·徽菜(徽廚)博物館里民眾一邊品嘗美食,一邊欣賞戲曲表演節目。記者 韓蘇原 攝

  績溪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林發認為,徽州民居不僅僅是指明清的古民居,而是指現存民居的整體,包括新中國成立前后、改革開放前后各種式樣的民居和“小三線”建筑。它們都是伴隨著道路、水系、橋梁、園林、祠堂、牌坊等大量的徽州建筑共同存在并成長的歷史的整體,是完整的徽州建筑史。

  “績溪也面臨著傳統建筑保護與農民住房需求的矛盾、保護資金和人才的制約等挑戰。為此,績溪提出了一系列對策建議,包括摸清底數、建立保護庫、突出特色、聚焦重點、政府帶頭、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活化利用等。”劉林發說:“我們要通過全域活化建筑博物館的建設,讓績溪的民居建筑這本史書更厚實,讓這本史書發揮更加強大的文化力量,成為安徽省傳統民居建筑地標。”(完)

? 版權聲明
評論 搶沙發
加載中~
每日一言
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